曲牌名:天净沙
作者:张可久(元)
原文: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
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
1.红蕉:指美人蕉,暗喻离别时灼热的情感。
2.朱帘小小人家:朱红色门帘的朴素民居,点明送别场景的私密性。
3.匆匆去马:化用温庭筠"马绿杨阴里"意象,强化离人急切之态。
4.断桥:实指杭州西湖断桥,虚写情感断裂的双关隐喻。
5.愁花:拟人手法,将落花与离愁绑定,延续李煜"林花谢了春红"的意境传统。
---
美人蕉的影子透过窗纱若隐若现,
朱红帘幕后是寻常人家的离别场面。
绿柳下马儿匆匆启程远去,
断桥西侧的湖面上,
迷蒙烟雨中凋落的花瓣载满愁怨。
---
1.色彩对比:红蕉/朱帘/绿柳构成暖色系与冷色系(烟雨/愁花)的强烈对冲
2.空间建构:由室内(窗纱)→门廊(朱帘)→道路(去马)→远景(断桥)的镜头式推移
3.情感递进:隐含的"窥视感"窗纱)→直白的"阻隔感"朱帘)→决绝的"感"(去马)→永恒的"惘感"烟雨)
1.俗中见雅:"小小人家"语化表达与"湖烟雨"的文人意境结合
2.音乐性:平仄分布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天净沙》曲牌格律
3.留白艺术:全篇未现""而尽得离别神韵,较之柳永"执手相看泪眼"显含蓄
---
1.创作年代:约作于元至顺年间(1330-1333),时值张可久晚年隐居杭州时期
2.社会语境:元代科举中断导致文人转向散曲创作,该作体现"书会才人"传统词体的改造
3.地理坐标:断桥在元代已成为送别胜地,马致远《双调·湘妃怨》亦有"断桥流水西林渡"之句
---
1.与白朴同调作品对比:白朴《天净沙·秋》侧重季节变换,张可久则专攻微观情感场景
2.对后世影响:清代纳兰性德《浣溪沙》"一片晕红才著雨"继承其"愁花"意象
3.跨文体呼应:与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形成散曲与杂剧的互文关系
---
1.绘画转化:明代吴门画派仇英曾据该词创作《湖上送别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当代演绎:2004年西湖申遗文本将其列为"西湖"的典型文学标本
3.哲学解读:"烟雨"意象暗合道家"相生",体现元代文人儒道互补的精神世界
---
1.作者存疑:部分学者认为该作风格近乔吉,但《张小山乐府》明确收录
2.断桥定位:钱塘江学者考证元代另有"塘门外断桥"与现行西湖断桥非同一地
3.愁花物种:植物学家推测可能是南宋宫廷移植的垂丝海棠而非自然生长的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