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6     共 2531 浏览

一、诗文标题与作者背景

标题解析

黄鹤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其命名源于武昌黄鹤山的传说。标题直指地理坐标,却暗含仙道意象,奠定全诗虚实相生的基调。

作者生平

崔颢(704?-754),盛唐诗人,出身博陵崔氏。早期诗风绮艳,后期转为雄浑,《黄鹤楼》是其游历荆楚时所作,标志其创作巅峰。

---

二、原文与注释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 昔人:指乘鹤仙人子安或费祎
  • 历历:清晰分明
  • 萋萋:草木茂盛
  • 乡关:故乡

---

三、逐联译文与赏析

首联:神话与现实的交织

译文:仙人驾鹤远去,只剩空楼矗立。

赏析:以神话破题,"空余"凸显物是人非,时空错位感强烈。三处"鹤"打破律诗禁忌,却成就气韵贯通之势。

颔联:永恒的时空咏叹

译文:仙鹤永逝,唯见千年白云飘荡。

赏析:"不复返""悠悠"形成时间张力,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形成哲学对照。

颈联:视觉空间的展开

译文:晴日照耀汉阳树影分明,鹦鹉洲上芳草茂盛。

赏析:视角转为实景,"历历"萋萋"叠词强化画面感,为乡愁铺垫。

尾联:乡愁的终极投射

译文:暮色中故乡何在?江上烟波惹人愁绪。

赏析:"日暮"烟波"群构成朦胧愁境,个人漂泊与永恒乡愁达成统一。

---

四、艺术特色分析

1.破格创新

前四句不合律诗平仄,后四句回归格律,形成"律结合"独特结构。严羽赞其"七律第一"。

2.意境营造

虚实相生:神话传说(虚)与江景乡愁(实)交织,构建多层意蕴。

3.情感张力

时空对比(千载白云vs短暂人生)、动静结合(飞鹤vs静楼)增强感染力。

---

五、文化影响与比较

李白搁笔典出

元代《唐才子传》载李白登楼欲题诗,见崔作叹服搁笔,后作《登金陵凤凰台》摹仿其格调。

历代评价

  • 沈德潜:"意得象先,神行语外"
  • 现代研究:视为盛唐气象与个体意识的完美结合

建筑与文学互文

现存黄鹤楼内设崔颢诗碑,其"白云黄鹤"成为武汉文化符号。

---

六、延伸思考

1.乡愁母题演变

比较《黄鹤楼》与现代乡愁文学,可见古典诗歌的含蓄美学。

2.接受史研究

宋代方回《瀛奎律髓》将其列为"登临类"典范,明清多次入选蒙学教材。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