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析
黄鹤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其命名源于武昌黄鹤山的传说。标题直指地理坐标,却暗含仙道意象,奠定全诗虚实相生的基调。
作者生平
崔颢(704?-754),盛唐诗人,出身博陵崔氏。早期诗风绮艳,后期转为雄浑,《黄鹤楼》是其游历荆楚时所作,标志其创作巅峰。
---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
首联:神话与现实的交织
译文:仙人驾鹤远去,只剩空楼矗立。
赏析:以神话破题,"空余"凸显物是人非,时空错位感强烈。三处"鹤"打破律诗禁忌,却成就气韵贯通之势。
颔联:永恒的时空咏叹
译文:仙鹤永逝,唯见千年白云飘荡。
赏析:"不复返""悠悠"形成时间张力,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形成哲学对照。
颈联:视觉空间的展开
译文:晴日照耀汉阳树影分明,鹦鹉洲上芳草茂盛。
赏析:视角转为实景,"历历"萋萋"叠词强化画面感,为乡愁铺垫。
尾联:乡愁的终极投射
译文:暮色中故乡何在?江上烟波惹人愁绪。
赏析:"日暮"烟波"群构成朦胧愁境,个人漂泊与永恒乡愁达成统一。
---
1.破格创新
前四句不合律诗平仄,后四句回归格律,形成"律结合"独特结构。严羽赞其"七律第一"。
2.意境营造
虚实相生:神话传说(虚)与江景乡愁(实)交织,构建多层意蕴。
3.情感张力
时空对比(千载白云vs短暂人生)、动静结合(飞鹤vs静楼)增强感染力。
---
李白搁笔典出
元代《唐才子传》载李白登楼欲题诗,见崔作叹服搁笔,后作《登金陵凤凰台》摹仿其格调。
历代评价
建筑与文学互文
现存黄鹤楼内设崔颢诗碑,其"白云黄鹤"成为武汉文化符号。
---
1.乡愁母题演变
比较《黄鹤楼》与现代乡愁文学,可见古典诗歌的含蓄美学。
2.接受史研究
宋代方回《瀛奎律髓》将其列为"登临类"典范,明清多次入选蒙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