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1     共 2528 浏览

一、原词呈现

词牌名: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宋代)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二、注释详解

1.红藕香残:指荷花凋谢,暗示时节已入深秋。"红藕"即红色荷花,"香残"花香消散。

2.玉簟秋:竹席生凉,感知秋意。"簟"竹席的美称,""动词用,意为"秋凉"3.兰舟:木兰木制成的小船,典出《述异记》,此处暗含孤独漂泊之意。

4.锦书:典出《晋书》窦滔妻苏蕙织锦为回文诗故事,指夫妻间的书信。

5.雁字:大雁飞行时排成的"""",古有鸿雁传书之说。

---

三、白话译文

荷花的香气已然消散,竹席沁着初秋的凉意。

轻轻解开丝罗裙衣,独自登上木兰小舟。

云端可有谁寄来书信?待到雁群南归时,

月光已洒满西边的楼阁。

落花自顾飘零,河水兀自流淌。

同是一种相思情,化作两地的闲愁。

这般深情无法排遣,方才舒展的眉间,

转瞬又纠缠在心头。

---

四、文学赏析

# (1)意象系统建构

  • 自然意象群:红藕、玉簟、兰舟、云雁、月光、流水等构成秋日闺思的典型场景
  • 时空对照:"月满西楼"的立体空间与"水自流"的线性时间形成张力

# (2)情感表达艺术

  • 矛盾修辞:"下眉头,却上心头"动作矛盾展现思绪的不可控
  • 量化抒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用数学式表达实现情感共鸣

# (3)音韵特色

全词押平声"尤"韵(秋、舟、楼、流、愁、头),形成悠长缠绵的韵律效果,与相思主题高度契合。

---

五、历史背景探源

# 1. 创作年代推定

据徐培均《李清照年谱》,此词应作于崇宁二年(1103年)秋,时值赵明诚出任鸿胪少卿离京,李清照独居青州。明代《花草粹编》题作"别愁"可佐证。

# 2. 社会文化语境

  • 宋代闺阁词的发展达到高峰
  • 士大夫外任制度造成夫妻分离的普遍现象
  • 女性自我意识在词体中的觉醒表现

---

六、跨文本比较

1.与李煜《相见欢》对比

同写秋愁,李煜"不断,理还乱"侧重亡国之痛,李清照则聚焦个人情感体验。

2.与柳永《雨霖铃》参照

柳词"执手相看泪眼"离别现场,李词"月满西楼"乃别后悬想。

---

七、学术争议聚焦

1."兰舟"分歧

  • 王仲闻解作"榻"(见《李清照集校注》)
  • 陈祖美主张实指游船(《李清照诗词文选评》)

    2.情感对象讨论

    有学者认为隐含对政局不满(如诸葛忆兵《李清照与赵明诚》),主流观点仍坚持为思夫之作。

---

八、文化影响

1. 现代改编作品:

  • 安雯1987年演唱的流行歌曲《月满西楼》
  • 2021年央视《经典咏流传》交响乐改编版

    2. 国际传播: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英译本收入《诺顿中国文学选集》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