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7     共 2526 浏览

元曲原文

曲牌名:醉中天

作者:白朴(元代)

原文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

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

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

注释解析

1.杨妃:指唐玄宗宠妃杨玉环,马嵬坡兵变中被迫缢死。

2.捧砚:典故出自《开元天宝遗事》,传说杨贵妃曾为李白捧砚助其作诗。

3.叵奈:意为"恨"此处反衬调侃意味。

4.松烟:墨的代称,古代以松木烧烟制墨。

---

白话译文

(这美人痣)莫非是杨妃转世?她如何逃脱了马嵬坡的劫难?

当年曾为唐明皇捧着砚台侍奉李白,这般美貌风流绝代。

可恨那挥毫的李白,瞧见她的娇媚姿态,竟蘸墨点破了她的粉腮。

---

艺术赏析

# 1. 意象构建

通过"妃-李白-墨痣"意象链,将美人痣诗化为历史典故的延续。墨点桃腮的想象,将缺陷升华为艺术印记。

# 2. 修辞特色

  • 反讽手法:以"叵奈"谴责李白,实则烘托痣的独特美感
  • 虚实相生:历史人物(实)与艺术想象(虚)交织
  • 感官通感:"腮"融合视觉触觉,"松烟"嗅觉视觉

# 3. 曲牌运用

《醉中天》属仙吕宫,适合戏谑题材。白朴活用短句(五七七五句式),形成跳跃节奏,暗合"点痣"突发趣味。

---

历史背景

1.创作年代:约作于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白朴晚年隐居金陵时期

2.社会语境:元代文人借历史题材抒发现实感慨,此曲隐含对"完美主义"消解

3.作者经历:白朴幼经金元易代之乱,作品常带历史虚无色彩

---

文化比较

1.中西对比:不同于西方"美人痣"beauty mark)的性感象征,中国传统文化更重典故化处理

2.文学传承

  • 前承李商隐《马嵬》对杨妃之死的咏叹
  • 后启《红楼梦》"绛珠仙草"缺陷审美观

    3.美学价值:体现元代"以丑为美"转向,比清代李渔《闲情偶寄》早四百年提出"美"概念

---

学术争议

1.主旨分歧

  • 一说为游戏之作(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观点)
  • 一说暗喻文人处境(近年学者提出墨痣象征"文字狱")

    2.版本差异

  • 《全元散曲》收录为"脸上黑痣"
  • 《阳春白雪》版本题作"咏美人痣

现代启示

1.审美教育:突破程式化审美,发现非常态之美

2.创作思维:缺陷可转化为艺术辨识度

3.文化传播:该曲被改编为京剧《贵妃捧砚》(2012年首演)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