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名:醉中天
作者:白朴(元代)
原文: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
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
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
1.杨妃:指唐玄宗宠妃杨玉环,马嵬坡兵变中被迫缢死。
2.捧砚:典故出自《开元天宝遗事》,传说杨贵妃曾为李白捧砚助其作诗。
3.叵奈:意为"恨"此处反衬调侃意味。
4.松烟:墨的代称,古代以松木烧烟制墨。
---
(这美人痣)莫非是杨妃转世?她如何逃脱了马嵬坡的劫难?
当年曾为唐明皇捧着砚台侍奉李白,这般美貌风流绝代。
可恨那挥毫的李白,瞧见她的娇媚姿态,竟蘸墨点破了她的粉腮。
---
通过"妃-李白-墨痣"意象链,将美人痣诗化为历史典故的延续。墨点桃腮的想象,将缺陷升华为艺术印记。
《醉中天》属仙吕宫,适合戏谑题材。白朴活用短句(五七七五句式),形成跳跃节奏,暗合"点痣"突发趣味。
---
1.创作年代:约作于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白朴晚年隐居金陵时期
2.社会语境:元代文人借历史题材抒发现实感慨,此曲隐含对"完美主义"消解
3.作者经历:白朴幼经金元易代之乱,作品常带历史虚无色彩
---
1.中西对比:不同于西方"美人痣"beauty mark)的性感象征,中国传统文化更重典故化处理
2.文学传承:
3.美学价值:体现元代"以丑为美"转向,比清代李渔《闲情偶寄》早四百年提出"美"概念
---
1.主旨分歧:
2.版本差异:
1.审美教育:突破程式化审美,发现非常态之美
2.创作思维:缺陷可转化为艺术辨识度
3.文化传播:该曲被改编为京剧《贵妃捧砚》(2012年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