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3     共 2529 浏览

原词呈现

题名:半死桐·思越人(又名鹧鸪天)

作者:北宋·贺铸

原文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

注释精解

1.阊门:苏州古城西门,借指词人夫妇曾生活之地

2.梧桐半死:典出枚乘《七发》"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丧偶之痛

3.露初晞:化用汉乐府《薤露》"薤上露,何易晞"暗喻生命短暂

4.新垅:新坟,指亡妻葬处

---

白话译文

再经苏州城门物是人非,当初同来为何不能同归?

如霜后半死的梧桐,似白头失伴的鸳鸯相对孤飞。

原野草露将干,旧居新坟令人徘徊。

独卧空床听夜雨敲窗,再无人挑灯为我补衣!

---

文学赏析

# 意象系统的三重构建

1.自然意象群

  • "清霜"露晞"构成时间隐喻,暗示生命无常
  • "梧桐"鸳鸯"形成动物植物双重比喻,强化孤独感

2.空间对照

"旧栖"生者居所)与"新垅"(死者坟墓)的并置,拓展了悼亡的物理维度

3.细节描写

末句"灯补衣"的日常场景,实现情感爆破,较苏轼"生死两茫茫"更具生活实感

# 艺术成就

  • 修辞突破:将乐府句式(三字句"原上草")融入词体,形成节奏张力
  • 情感梯度:从"万事非"慨叹到"补衣"写,完成由宏观到微观的情感聚焦

---

历史背景

1.创作时间:约作于1101-1105年间,时贺铸(1052-1125)五十余岁,任太平州通判时悼念亡妻赵氏

2.社会语境

  • 北宋后期词坛"诗化"倾向明显,该词体现以诗法入词的特征
  • 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形成北宋悼亡词双璧

3.版本流变

  • 本词在《东山词》中题作《思越人》,《乐府雅词》作《鹧鸪天》
  • "半死桐"为贺铸自度曲名,后成为悼亡词代称

---

延伸解读

1.词牌比较

特征鹧鸪天正体贺铸变体
字数55字58字
三字句位置下片起句上下片均有

2.后世影响

  • 清代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明显承袭其意象组合方式
  • 当代学者叶嘉莹指出该词"以物比人"的手法开创宋词新境

3.文化符号

"半死"后世文学中丧偶意象的固定表述,见于元杂剧《梧桐雨》等作品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