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4     共 2523 浏览

一、诗文标题与作者

# 标题解析

“赠别”二字直接点明诗歌类型与功能——唐代常见的赠别诗,用于友人、情人或同僚间的离别场景。“其二”表明此诗为组诗第二首,与前首《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形成情感递进,从外貌赞美转向内心离愁的深度刻画。

# 作者生平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出身京兆杜氏望族,祖父杜佑为宰相,家学渊源深厚。其诗风兼具历史苍凉与儿女情长,尤擅七绝,《赠别》二首为其青年时期任职扬州幕僚时所作。

---

二、原文与注释

# 诗文原文

```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 逐句注释

1.多情却似总无情

  • “多情”:诗人与歌妓的深厚情感;“总无情”:离别时无言相对的表面冷漠。矛盾修辞揭示情感压抑的极致状态。

    2.唯觉樽前笑不成

  • “樽前”:饯别酒宴;“笑不成”:强颜欢笑的失败,凸显离别的心理挣扎。

    3.蜡烛有心还惜别

  • “有心”:双关语,既指蜡烛芯(形似“心”),又拟人化赋予其情感意识。

    4.替人垂泪到天明

  • “垂泪”:蜡烛燃烧滴落的蜡油,象征诗人彻夜难眠的泪水。

---

三、译文与结构分析

# 白话译文

```

满腔深情此刻却像冷漠无言,

酒宴上想要微笑却僵硬难展。

案头蜡烛仿佛也懂离别之苦,

替我们流泪直至晨光熹微天。

```

# 结构特色

  • 情感张力:前两句直抒人物矛盾心理,后两句借物喻情,形成“人—物—情”三重意境升华。
  • 时间维度:从饯别宴的瞬间(“樽前”)延伸到整夜(“到天明”),强化离愁的绵长。

---

四、深度赏析

# 1. 艺术手法

  • 悖论修辞:以“多情—无情”、“笑—不成”的对比,展现情感表达的困境。
  • 移情于物:蜡烛成为情感载体,实现“物我交融”,比直抒胸臆更显含蓄隽永。

# 2. 历史背景

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杜牧由扬州调任监察御史。扬州为唐代繁华都会,诗人与歌妓的离别既是个体际遇,亦折射晚唐文人阶层在政治压抑下的情感寄托。

# 3. 文学史地位

  • 赠别诗典范:突破传统离别诗的直白哀叹,以细腻心理描写和意象创新树立新标准。
  • 杜牧诗风代表:体现其“雄姿英发中见缠绵”的特质,对后世婉约词派影响深远。

---

五、扩展说明

# 关联作品

  • 同系列《赠别·其一》以“豆蔻梢头二月初”比喻少女之美,与本诗形成“形—神”互补。
  • 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可对比阅读,体会晚唐离别诗的共性表达。

# 文化影响

诗中“蜡烛垂泪”意象被广泛化用,如李煜“烛泪流阑干”,乃至现代流行歌词“烛光里的妈妈”,可见其原型生命力。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