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天香引(双调)
作者:宋方壶(元代散曲家)
原文:
> 问扬州萦怀抱,
> 城共江湖,
> 山共云霄。
> 画不如诗,
> 诗不如醉,
> 醉不如高。
> 二十四桥明月夜,
> 玉人何处教吹箫。
> 想当年十里春风,
> 二分明月,
> 杜牧风流。
---
注释:
1. 维扬:扬州古称,《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演化而来
2. 二十四桥:典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指唐代扬州名胜
3. 玉人:既可指美人,亦喻风流才子
4. 二分明月: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白话译文:
> 试问扬州为何令人魂牵梦萦?
> 它的城墙与江湖相连,
> 山峦直入云霄。
> 丹青难绘其美,
> 诗句难尽其妙,
> 醉眼观之更胜清醒时,
> 而登高远眺又超越醉中境界。
> 遥想明月映照二十四桥的夜晚,
> 当年杜牧笔下吹箫的玉人今在何方?
> 追忆那"春风十里扬州路"盛景,
> 独占天下二分月色的风华,
> 尽是杜牧般的风流余韵。
---
意象建构:
用典艺术:
1. 杜牧典故三重奏:
2. 数字修辞:
曲体特征:
---
元代扬州地位:
作者创作语境:
- 宋方壶生平不可考,但从本曲可见:
1. 精通唐诗传统
2. 深谙江南文化符号体系
3. 典型元代文人"以曲续诗"创作倾向
---
城市记忆的文学重构:
审美范式转变:
比较文学视角:
- 与关汉卿《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并称"双璧"- 比姜夔《扬州慢》少黍离之悲,多风雅之思
---
1. 创作年代考证:有学者认为应属元末战乱前作品
2. "人"所指:韩绰判官说与歌妓说两派争议
3. 曲牌源流:"天香引"在《全元散曲》仅存此例
---
1. 成为后世扬州旅游文学范本
2. "分明月"扬州官方宣传固定用语
3. 2010年扬州建城2500年庆典中作为核心文本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