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6:00       共计:2524 浏览

一、诗经原文

```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

二、词句注释

1.鸤鸠:即布谷鸟,古人认为其喂养幼鸟平均如一

2.其子七兮:七为虚数,指代多数

3.淑人君子:品德高尚的统治者

4.心如结兮:心意坚定如绳结

5.伊丝:用丝织物制成

6.弁伊骐:皮帽镶有青黑色纹饰

7.不忒:没有差错

8.正是四国:成为四方各国的表率

三、白话译文

```

布谷筑巢桑树间,哺育雏鸟多辛勤。贤明君主当如是,言行始终如一分。

言行始终如一分,心志坚定似绳纹。

布谷筑巢桑树间,雏鸟飞落梅枝新。贤明君主当如是,玉带素丝显威仪。

玉带素丝显威仪,冠冕纹饰见尊荣。

布谷筑巢桑树间,雏鸟栖息棘丛深。贤明君主当如是,礼仪规范无偏差。

礼仪规范无偏差,四方邦国皆效仿。

布谷筑巢桑树间,雏鸟隐于榛木林。贤明君主当如是,国民典范树新风。

国民典范树新风,何以不享万年春?

```

四、文学赏析

1.比兴手法:全篇以鸤鸠育雏起兴,隐喻君主教化臣民应公平持正

2.重章复沓:四章结构相似,通过"在桑-在梅-在棘-在榛"转换推进意象

3.礼制象征:"带""服饰描写体现周代以衣冠昭示德行的政治伦理

4.道德理想:塑造"不忒"正是国人"君主形象,反映西周"德保民"思想

五、历史背景

1.创作年代:当属西周中期作品,《毛诗序》认为讽刺曹国君主无德

2.社会语境:周代"物取象"盛行,常借自然现象喻人事

3.政治功能:或是贵族教育所用"诫诗"强调统治者需以身作则

4.考古佐证: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常见"淑人君子",印证道德教化传统

六、学术争议

1.主旨分歧

  • 汉代郑玄解为"刺不均" - 宋代朱熹视为"君子"
  • 现代学者多认为属仪式乐歌

    2."七子"

  • 传统注疏指七位大臣
  • 闻一多考证与北斗七星崇拜相关

    3.作者推论

  • 或为曹国史官所作
  • 近年竹简发现暗示可能出自周王室乐官

七、文化影响

1.成语溯源:"淑人君子"品德典范的代称

2.文学传承:杜甫《杜鹃行》明显受其意象影响

3.海外传播:18世纪传入欧洲,歌德曾尝试仿写

4.现代价值:为领导力研究提供古典范式参照

八、延伸阅读

1. 《诗经动植物意象考》第三章

2. 西周金文中的道德观念比较

3.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的形成

(AI生成)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鸡鸣》--无名氏 | ·下一条:《鸨羽》--无名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