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
1.鸤鸠:即布谷鸟,古人认为其喂养幼鸟平均如一
2.其子七兮:七为虚数,指代多数
3.淑人君子:品德高尚的统治者
4.心如结兮:心意坚定如绳结
5.伊丝:用丝织物制成
6.弁伊骐:皮帽镶有青黑色纹饰
7.不忒:没有差错
8.正是四国:成为四方各国的表率
```
布谷筑巢桑树间,哺育雏鸟多辛勤。贤明君主当如是,言行始终如一分。
言行始终如一分,心志坚定似绳纹。
布谷筑巢桑树间,雏鸟飞落梅枝新。贤明君主当如是,玉带素丝显威仪。
玉带素丝显威仪,冠冕纹饰见尊荣。
布谷筑巢桑树间,雏鸟栖息棘丛深。贤明君主当如是,礼仪规范无偏差。
礼仪规范无偏差,四方邦国皆效仿。
布谷筑巢桑树间,雏鸟隐于榛木林。贤明君主当如是,国民典范树新风。
国民典范树新风,何以不享万年春?
```
1.比兴手法:全篇以鸤鸠育雏起兴,隐喻君主教化臣民应公平持正
2.重章复沓:四章结构相似,通过"在桑-在梅-在棘-在榛"转换推进意象
3.礼制象征:"带""服饰描写体现周代以衣冠昭示德行的政治伦理
4.道德理想:塑造"不忒"正是国人"君主形象,反映西周"德保民"思想
1.创作年代:当属西周中期作品,《毛诗序》认为讽刺曹国君主无德
2.社会语境:周代"物取象"盛行,常借自然现象喻人事
3.政治功能:或是贵族教育所用"诫诗"强调统治者需以身作则
4.考古佐证: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常见"淑人君子",印证道德教化传统
1.主旨分歧:
2."七子":
3.作者推论:
1.成语溯源:"淑人君子"品德典范的代称
2.文学传承:杜甫《杜鹃行》明显受其意象影响
3.海外传播:18世纪传入欧洲,歌德曾尝试仿写
4.现代价值:为领导力研究提供古典范式参照
1. 《诗经动植物意象考》第三章
2. 西周金文中的道德观念比较
3.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的形成
(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