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
---
1.终风:持续不断的大风,隐喻情绪动荡
2.谑浪笑敖:轻浮戏谑的调笑态度
3.霾(mái):风夹尘土的自然现象
4.曀(yì):阴沉昏暗的天气
5.虺虺(huǐ):雷声沉闷的拟声词
6.愿言则嚏:民间认为打喷嚏是被思念的征兆
---
```
狂风终日呼啸暴虐,见我却故作嬉笑。轻佻放浪言语轻慢,令我心中无限哀伤。
狂风卷起漫天沙尘,你若肯温柔相待。不往不来断绝联系,徒留我思绪绵长。
狂风遮蔽天日阴沉,不见阳光久昏暗。夜半独语难以入眠,愿你能感应我的思念。
天色阴沉晦暗无光,远处传来闷雷声声。辗转反侧直至天明,只愿你能将我记挂。
```
---
全篇以恶劣天气起兴,将"风"霾"曀"自然现象与情感创伤对应:
通过递进式失眠场景展现情感煎熬:
1. "中心是悼"隐忍
2. "悠悠我思"的怅惘
3. "寤言不寐"焦灼
4. "愿言则怀"绝望
---
根据用词特征与青铜器铭文比对,应属西周晚期作品:
清代学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认为:
> 此诗实讽幽王宠褒姒而虐申后,终风喻政令无常,谑浪指烽火戏诸侯
现代学者扬之水指出:
1.与《雅歌》对比:同属爱情诗,但希伯来文学直白热烈,诗经则含蓄隐忍
2.与日本《万叶集》关联:卷十"雷神歌"将自然现象人格化
3.现代改编作品:台湾云门舞集《风·影》第三章即取材于此
---
1.作者性别:汉代郑玄笺注主张男性口吻,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是"妇人怨词"2."嚏"字训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证此为当时巫术习俗遗存
3.章节排序:出土战国竹简显示原始版本可能存在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