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天香引(双调)
作者:张可久(约1270-1348后)
原文:
```
醉翁亭野渡舟横,
短棹渔歌,落日樵声。
老树寒鸦,枯荷瘦马,败叶荒城。
看一片闲云起处,
叹十年往事伤情。
风月交游,诗酒功名。
都做了、纸上丹青。
```
1.醉翁亭:借指隐逸之地,典出欧阳修《醉翁亭记》
2.野渡舟横:化用韦应物"渡无人舟自横"喻孤寂心境
3.短棹渔歌:短桨与渔夫之歌,代指底层生活
4.败叶荒城:意象组合展现元末战乱后的萧条景象
5.纸上丹青:喻虚幻不实的功名记录
醉翁亭旁的野渡口横着孤舟,
渔夫短桨轻划唱着俚曲,落日里传来樵夫的吆喝。
老树栖着寒鸦,枯荷旁拴着瘦马,废城墙堆积着落叶。
遥望天际闲云升起之处,
不禁为十年浮沉往事黯然神伤。
那些风月场中的交游,
诗酒唱和追求的功名,
终究都化作纸上的墨迹斑斑。
作者选取"树/寒鸦/枯荷/瘦马/败叶/荒城"六个衰飒意象,通过电影镜头般的叠加,构建出元末社会的末世图景。这种密集意象排列法在元曲中称为"足对"。
上阕写空间(野渡-渔歌-樵声),下阕转时间(十年往事),最后以"纸上丹青"将时空收束于二维平面,形成哲学层面的生命反思。
严格遵循双调曲牌格律:
据《张小山乐府》考证,此曲应作于至顺年间(1330-1333),时值元文宗推行"治"失败后,张可久任绍兴路吏期间目睹江南民生凋敝。
曲中"诗酒功名"的幻灭感,折射出元代科举时废时立(1313年恢复,1335年又罢)导致汉族文人的价值困境。张可久终生未获进士功名,仅以路吏终老。
此作代表元代后期散曲"化"倾向:
1.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对比
同写秋景:
2.与纳兰性德词风关联
清代纳兰词"尽灯花又一宵"的孤寂感,可追溯至此曲"荷瘦马"的意象传承。
1."纸上丹青"分歧
2.曲中地理坐标考辩
"醉翁亭"究竟指滁州实景,还是泛称隐逸之所,学界尚无定论。近年出土的《张可久墓志铭》显示其晚年确曾隐居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