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1     共 2550 浏览

一、原文呈现

曲牌:天香引(双调)

作者:张可久(约1270-1348后)

原文

```

醉翁亭野渡舟横,

短棹渔歌,落日樵声。

老树寒鸦,枯荷瘦马,败叶荒城。

看一片闲云起处,

叹十年往事伤情。

风月交游,诗酒功名。

都做了、纸上丹青。

```

二、字词注释

1.醉翁亭:借指隐逸之地,典出欧阳修《醉翁亭记》

2.野渡舟横:化用韦应物"渡无人舟自横"喻孤寂心境

3.短棹渔歌:短桨与渔夫之歌,代指底层生活

4.败叶荒城:意象组合展现元末战乱后的萧条景象

5.纸上丹青:喻虚幻不实的功名记录

三、白话译文

醉翁亭旁的野渡口横着孤舟,

渔夫短桨轻划唱着俚曲,落日里传来樵夫的吆喝。

老树栖着寒鸦,枯荷旁拴着瘦马,废城墙堆积着落叶。

遥望天际闲云升起之处,

不禁为十年浮沉往事黯然神伤。

那些风月场中的交游,

诗酒唱和追求的功名,

终究都化作纸上的墨迹斑斑。

四、艺术特色赏析

# 1.意象群的蒙太奇组合

作者选取"树/寒鸦/枯荷/瘦马/败叶/荒城"六个衰飒意象,通过电影镜头般的叠加,构建出元末社会的末世图景。这种密集意象排列法在元曲中称为"足对"。

# 2.时空的双重压缩

上阕写空间(野渡-渔歌-樵声),下阕转时间(十年往事),最后以"纸上丹青"将时空收束于二维平面,形成哲学层面的生命反思。

# 3.音乐性处理

严格遵循双调曲牌格律:

  • 前五句押"青"韵(横/声/城/情/名)
  • 后三句转"江阳"(青为借韵)
  • "看一片"叹十年"工整的扇面对

五、历史背景考察

# 1.创作年代推定

据《张小山乐府》考证,此曲应作于至顺年间(1330-1333),时值元文宗推行"治"失败后,张可久任绍兴路吏期间目睹江南民生凋敝。

# 2.元代文人处境

曲中"诗酒功名"的幻灭感,折射出元代科举时废时立(1313年恢复,1335年又罢)导致汉族文人的价值困境。张可久终生未获进士功名,仅以路吏终老。

# 3.散曲发展脉络

此作代表元代后期散曲"化"倾向:

  • 继承马致远"潇湘八景"的写景传统
  • 发展乔吉"寓情于景"抒情技法
  • 开创以文人画意境入曲的新风格

六、跨文化比较

1.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对比

同写秋景:

  • 马曲"小桥流水人家"存暖色
  • 张曲全篇冷色调,反映更彻底的精神幻灭

2.与纳兰性德词风关联

清代纳兰词"尽灯花又一宵"的孤寂感,可追溯至此曲"荷瘦马"的意象传承。

七、学术争议点

1."纸上丹青"分歧

  •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解作"留虚名"- 隋树森《全元散曲》认为暗指当时流行的文人墨戏
  • 当代学者李昌集提出可能是对《史记》"丹青之信"讽

2.曲中地理坐标考辩

"醉翁亭"究竟指滁州实景,还是泛称隐逸之所,学界尚无定论。近年出土的《张可久墓志铭》显示其晚年确曾隐居皖南。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