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2     共 2526 浏览

一、原词呈现

曲牌名:折桂令(双调)

作者:元代散曲家张养浩

原文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

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

二、注释与译文

注释

1. 飞镜:喻中秋圆月,化用李白"如飞镜临丹阙"2. 玉露泠泠:典出《楚辞·九辩》"白露既下百草兮"状秋露清冷

3. 银汉无波:反用李贺"浦流云学水声"

4. 桂影:月宫桂树投影,暗含"斫桂"意象

译文

这轮如飞镜的圆月是谁打磨?光辉穿透天地,照亮万里山河。

晶莹的秋露洗涤夜空,银河平静无波。

比寻常月色更为澄澈,纵有桂树摇曳也不减清辉。

我放声高歌,试问嫦娥:这般美好的夜晚若不沉醉,又待何时?

---

三、文学赏析

# (1)意象建构三重境界

  • 空间维度:由""山河"的宏阔,到"银汉"的缥缈,终归于"影"的细腻
  • 感官通感:视觉的"镜"、触觉的"泠"、听觉的"高歌"立体审美
  • 历史纵深:结句"问嫦娥"将神话时空纳入当下体验

# (2)修辞艺术

  • 设问起笔:"磨"引发哲学思考
  • 对比手法:"常夜清光更多"中秋月色的特殊性
  • 拟人化表达:赋予嫦娥人性化的"恹恹"态

---

四、历史背景

1.创作时间:约作于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张养浩隐居济南云庄时期

2.社会语境

  • 元代废除科举近80年后恢复,曲中"桂影"喻士人阶层复杂心态
  • 中秋赏月习俗在元代演变为市民阶层普遍参与的节庆活动

    3.作者境遇:时年54岁,经历宦海沉浮后选择归隐,词中"老子高歌"显豁达心境

---

五、跨文本比较

1. 与苏轼《水调歌头》对比:

  • 同写中秋问月,张词更重现世享乐,苏词偏向哲理思辨

    2.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对照:

  • 同属元散曲秋日题材,张作明快,马作苍凉

---

六、文化影响

1. 后世化用:

  • 徐渭《四声猿》"银汉无波"直接承袭此曲意象
  • 现代中秋晚会常以"醉如何"活动主题词

    2. 学术争议:

  • 有学者认为"影婆娑"讽官场倾轧(如黄天骥《元明词平议》)
  • 另说主张纯粹表现隐逸情趣(见袁世硕《元代文学史》)

---

七、版本考据

现存最早见于:

- 元刊本《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 明嘉靖三十七年刻本《雍熙乐府》卷五

主要异文:

- "印透"或作"映透"从《全元散曲》校勘记)

- "恹恹"另有"厌厌"写法(属通假现象)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