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19     共 2533 浏览

一、诗文基本信息

标题:宫词

作者:薛逢(约806-876年),字陶臣,蒲州河东人,唐武宗会昌元年(841)进士,官至秘书监。其诗多讽喻时政,风格峻拔,《全唐诗》存诗一卷。

体裁:七言律诗(平起首句入韵式)

出处:《全唐诗》卷548

二、原文呈现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三、词句注释

1.十二楼: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喻指嫔妃居所

2.望仙楼:双关语,既指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所建楼阁,又暗含"企盼君王如望仙"

3.金兽连环:宫门上的兽形铜制门环,"冷"既写金属冰凉,又喻心境凄冷

4.铜龙昼漏:龙纹漏壶计时器,"长"字凸显等待的煎熬感

5.袍袴宫人:低级宫女,与望幸妃嫔形成身份对比

四、白话译文

清晨时分,十二楼的嫔妃们精心梳妆,

在望仙楼上翘首期盼君王临幸。

兽形门环紧锁的宫门透着寒意,

铜龙漏壶的滴水声让白昼显得格外漫长。

梳好云髻仍要反复对镜端详,

更换罗衣时不忘再添熏香。

忽然窥见正殿珠帘掀起,

穿着短袄的宫女正在打扫御床。

五、文学赏析

# 1. 结构艺术

  • 首联(起):"十二楼"与"望仙楼"的空间对举,奠定"候神望仙"的隐喻基调
  • 颔联(承):"冷"""感官双重压迫,环境描写极具张力
  • 颈联(转):"镜"更添香"的细节,展现焦虑与期待的矛盾心理
  • 尾联(合):"遥窥"的视角转换,暗示希望破灭的悲剧性结局

# 2. 表现手法

  • 意象群构建:组合"兽"铜龙"髻"罗衣"宫廷意象,强化封闭空间的压抑感
  • 时间变形:通过"昼漏长"感受,扭曲物理时间表现心理时间
  • 对比艺术:望幸妃嫔与劳作宫女的境遇反差,深化"见者"的哀怨

# 3. 情感表达

全诗以""诗眼,展现三个情感层次:

1. 晨起梳妆时的期待("晓妆"

2. 漫长等待中的焦灼("昼漏长")

3. 希望破灭后的怅惘("御床"

六、文化拓展

# 1. 宫怨诗传统

此诗继承《长门赋》以来的宫怨主题,但与王昌龄"颜不及寒鸦色"的直抒胸臆不同,薛逢采用"窥"旁观视角,更显含蓄蕴藉。唐代宫词创作达两千余首,此诗被收入《唐诗三百首》,代表中晚唐宫怨诗的典型范式。

# 2. 历史背景

会昌年间(841-846)唐武宗沉溺道教,史载"数幸望仙台""仙楼"含讽喻。薛逢本人因直言被贬,此诗亦有士人"不遇"的寄托。

# 3. 语言特色

  • 炼字艺术:"尽"写集体行为,""通感移情,"长"字心理暗示
  • 典故运用:化用《史记》"十二楼"典故,赋予宫廷空间神话色彩

七、历代评点

1. 《唐诗鼓吹笺注》:"一起'望君王'三字,写尽士人抑郁无聊、痴痴想望神理"

2. 李敬一评:"通过环境的描写渲染凄凉气氛,心理刻画细腻真切"

3. 现代学者指出该诗展现唐代后宫"恩幸制度"残酷性,具有社会史料价值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宫中词》-- 朱庆馀 | ·下一条:《宫词》-- 顾况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