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词》作为唐代宫怨诗的代表性题材,由中唐诗人顾况创作。顾况(约727-814),字逋翁,苏州海盐人,至德二年进士,官至著作佐郎,晚年隐居茅山。其诗风兼具讽喻精神与民歌韵味,此诗通过宫廷场景的对比描写,深刻揭示了宫女群体的生存困境。
---
版本一(七言绝句)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秋河。
版本二(争议文本)
长乐宫连上苑春,玉楼金殿艳歌新。
君门一入无由出,唯有宫莺得见人。
(注:学界对两版本作者归属存在分歧,本文以主流考据的七言绝句版本为主展开分析)
---
关键词注释
白话译文
玉楼高处传来阵阵笙歌,风中夹杂着得宠宫妃的欢笑。
月影移动时只听见更漏声响,卷起水晶帘凝望秋夜的银河。
(第二版本译文:长乐宫与御花园春色正浓,华美殿堂每日上演新谱的艳曲。宫女一旦踏入宫门便永失自由,唯有黄莺能飞出宫墙见证外界)
---
前两句描绘玉楼笙歌的喧闹场景,后两句转向月殿夜漏的冷清,通过"笙歌笑语""漏秋河"的视听对比,形成荣枯迥异的强烈反差。这种"一热一冷"布局,不言怨而怨自深。
创作于安史之乱后的贞元年间(785-804),表面写宫怨,实为对盛唐腐化的隐晦批判。诗中"天半"与"秋河"的垂直构图,暗喻崩塌的帝国秩序。
---
顾况此作开创了中唐宫词新范式:
顾况自身仕途坎坷(从著作郎贬为司户参军),诗中"莺得见人"意象,与其《海鸥咏》"目鸱鸢奈尔何"形成精神共鸣,体现知识分子对自由的双重渴求。
"红叶题诗"典故(《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与此诗共同构成唐代宫怨文学母题,后世改编为戏曲《流红记》,强化了宫墙禁锢的悲剧主题。
---
1.作者权属问题:七言绝句版见于《全唐诗》卷267,而"乐宫"在宋代文献中多归为马逢作,需结合敦煌写本进一步考证
2.创作时间分歧:有学者认为作于贞元三年(787年)任著作郎期间,亦有考证指向其贬官饶州时期(790年前后)
3.政治隐喻解读:日本学者丸山茂提出"河"实指牛女传说,将宫怨升华为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控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