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0     共 2532 浏览

一、原曲呈现

曲牌名:四块玉

作者:马致远(元代)

原文

雁北飞,人北望,

抛闪煞明妃也汉君王。

小单于把盏呀刺刺唱。

青草畔有收酪牛,

黑河边有扇尾羊,

他只是思故乡。

---

二、注释与译文

# (注释)

1.明妃:王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妃"2.小单于:匈奴首领称谓,此处指呼韩邪单于

3.呀刺刺:拟声词,模拟异域语言的音调

4.收酪牛:产奶的母牛

5.扇尾羊:尾巴肥大的羊种,草原特产

# (译文)

鸿雁向北飞翔,汉家君臣向北眺望,

竟这般狠心抛弃了昭君啊汉家君王。

那匈奴单于举着酒杯咿咿呀呀歌唱。

青草地有挤奶的母牛,

黑河边有肥尾的绵羊,

昭君心里只思念着故乡。

---

三、文学赏析

# 1. 意象构建

  • 空间对照:通过"雁北飞""北望"动态空间张力
  • 感官对比:视觉(青草、黑河)与听觉(呀刺刺唱)的异域渲染
  • 隐喻系统:收酪牛/扇尾羊象征草原生活,与"思故乡"物质丰足与精神苦闷的悖论

# 2. 艺术特色

  • 反讽笔法:用游牧民族的生活富足反衬政治牺牲品的悲剧
  • 留白技巧:末句戛然而止,留下"思故乡"绵长余韵
  • 方言运用:"呀刺刺"拟声词强化地域真实感

---

四、历史背景探析

# 1. 创作语境

  • 元代特殊的民族政策:南人(原南宋汉人)地位低下
  • 马致远作为汉族文人的隐晦表达:借古讽今
  • 昭君故事在元杂剧中的流行(如《汉宫秋》)

# 2. 地理考据

  • 紫芝路:或指昭君出塞路线中的紫荆关古道
  • 黑河:今内蒙古额济纳河,汉代称"水"
  • 收酪牛/扇尾羊的物产记载与《蒙古秘史》相符

---

五、跨文本比较

1.与《汉宫秋》对比

同作者杂剧更侧重帝王视角,而此曲聚焦昭君心理

2.与杜甫《咏怀古迹》比较

杜诗"载琵琶作胡语"与此曲"呀刺刺唱"诗曲呼应

3.元代同类题材

关汉卿《沉醉东风》同样运用物质丰足反衬乡愁的手法

---

六、学术争议

1.主题分歧

  • 主流观点:表达民族隔阂下的个体悲剧
  • 新锐解读:隐含对元朝民族融合政策的委婉批评

    2."紫芝路"考辨

    有学者认为应作"塞路"指长城要塞,现存最早刻本为"芝"

---

七、文化影响

1. 成为后世"昭君怨"的典范文本

2. 20世纪被改编为京韵大鼓经典曲目

3. 末句"思故乡"元代乡愁文学的典型表达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