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名:一半儿(仙吕宫)
作者:元代散曲家张可久(约1270-1348)
原文:
野桥酬耿子春,一半儿行春一半儿酒。
醉眠芳草白云边,梦绕青山绿水前。
---
注释:
1.野桥:郊野小桥,暗含隐逸意象
2.耿子春:应是与作者交游的文人,生平不详
3.行春:古代官员春季巡行劝农的礼仪,此处化用为踏青
4.白云边:典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白话译文:
在郊野小桥酬答友人耿子春,
半为踏青赏春半为共饮美酒。
醉卧于芳草间遥望天际白云,
梦中神游于青山绿水的画卷。
---
全曲28字遵循"儿"曲牌"七七五七",末句必含"儿"三字。上片写实(酬酢场景),下片写虚(醉梦意境),形成时空跳跃。
1.自然意象群:野桥-芳草-白云-青山-绿水,构建水墨画般的江南图景
2.行为意象链:酬-行-醉-眠-梦,展现文人雅士的生活范式
通过"酒"""并置,体现元代文人"吏隐"心态——既怀庙堂之忧(行春),又慕林泉之乐(醉酒)。末句"梦绕"暗含对现实政治的疏离感。
---
1.创作年代:约作于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时张可久任绍兴路吏,常往来江浙
2.社会语境:元代废除科举80年(1237-1317),文人多沉抑下僚,散曲成为抒情主流载体
3.文学流派:属"丽派"曲,继承姜夔词风,与关汉卿的"豪放派"形成对比
---
1.与本集作品对比:
2.与同期作家对比:
---
1.耿子春身份:
2."行春":
---
1. 明代《雍熙乐府》收录此曲时改题《野桥寻春》
2. 清人朱彝尊《词综》误将其归入词类
3. 当代列为《元曲三百首》代表性短章
---
该曲体现元代散曲"诗化"倾向:
- 继承唐诗意境经营(如王维《辋川集》)
- 吸收宋词语言锤炼(效法秦观《行香子》)
- 开创曲体特有的疏朗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