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名:朝天子(中吕宫常用曲牌)
作者:张可久(元代散曲大家,约1270-1348)
原文:
> 瘿杯,玉醅,梦冷芦花被。
> 风清月白总相宜,乐在其中矣。
> 寿过颜回,饱似伯夷,闲如越范蠡。
> 问谁,是非,且向西湖醉。
---
1.瘿杯:天然瘤木雕琢的酒器,象征隐士朴拙之趣
2.玉醅:美酒别称,对应前句形成"器盛精酿"意境反差
3.芦花被:典出宋人词句"花深处泊孤舟"暗喻清贫隐逸
4.颜回/伯夷/范蠡:分别指代短寿贤者、守节高士、功成身退的谋臣
> 捧着木瘤杯,饮着琼浆酒,芦花被里梦清凉。
> 清风明月皆成趣,此中真意自徜徉。
> 比颜回长寿,较伯夷饱足,似范蠡悠闲。
> 休问人间是非事,且向西湖醉一场。
---
1.物质意象:瘿杯、玉醅、芦花被构成"朴-精致-清寒"的感官叠奏
2.人物意象:三位历史人物的并置,完成"禄-节操-智慧"拼图
3.空间意象:西湖作为实体场景与精神归宿的双重象征
---
1.科举中断:1313年恢复科举前,文人多沉抑下僚,张可久终生任小吏
2.隐逸思潮:蒙古统治下汉族士人普遍采用"吏隐"生存策略
3.曲体演进:本作体现散曲由俗入雅的转型特征,雅俗词汇比例为4:3
根据《张小山乐府》版本系统及"西湖"变化,应作于作者晚年(约1335-1340)寓居杭州时期,与其《红绣鞋·西湖雨》属同期作品。
---
1.与马致远比较:同写隐逸,张作更重物质细节(如瘿杯),马作偏重精神抽象(如"藤老树")
2.与宋词关联:化用林逋"妻鹤子"意象,但将孤高转化为世俗享乐
3.日本五山文学:14世纪日本禅僧诗文中常见对本曲末句的化用
---
1.生态美学视角:呈现前工业时代人与自然的精神契约
2.存在主义解读:"且向西湖醉"包含对生存荒诞性的诗性超越
3.城市文化研究:元代西湖作为商业娱乐空间与文人精神空间的叠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