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3     共 2524 浏览

曲名与原文

曲牌名:朝天子(中吕宫常用曲牌)

作者:张可久(元代散曲大家,约1270-1348)

原文

> 瘿杯,玉醅,梦冷芦花被。

> 风清月白总相宜,乐在其中矣。

> 寿过颜回,饱似伯夷,闲如越范蠡。

> 问谁,是非,且向西湖醉。

---

注释与译文

# 注释精要

1.瘿杯:天然瘤木雕琢的酒器,象征隐士朴拙之趣

2.玉醅:美酒别称,对应前句形成"器盛精酿"意境反差

3.芦花被:典出宋人词句"花深处泊孤舟"暗喻清贫隐逸

4.颜回/伯夷/范蠡:分别指代短寿贤者、守节高士、功成身退的谋臣

# 白话译文

> 捧着木瘤杯,饮着琼浆酒,芦花被里梦清凉。

> 清风明月皆成趣,此中真意自徜徉。

> 比颜回长寿,较伯夷饱足,似范蠡悠闲。

> 休问人间是非事,且向西湖醉一场。

---

文学赏析

# 意象三重奏

1.物质意象:瘿杯、玉醅、芦花被构成"朴-精致-清寒"的感官叠奏

2.人物意象:三位历史人物的并置,完成"禄-节操-智慧"拼图

3.空间意象:西湖作为实体场景与精神归宿的双重象征

# 艺术特色

  • 矛盾修辞法:"梦冷"与"乐在其中"情感张力
  • 典故密度:七句中暗含五个历史典故,体现元代文人"才学为曲"的创作倾向
  • 音韵设计:押"微"韵部,闭口音收尾营造余韵悠长效果

---

历史背景探微

# 元代文化语境

1.科举中断:1313年恢复科举前,文人多沉抑下僚,张可久终生任小吏

2.隐逸思潮:蒙古统治下汉族士人普遍采用"吏隐"生存策略

3.曲体演进:本作体现散曲由俗入雅的转型特征,雅俗词汇比例为4:3

# 创作时间推定

根据《张小山乐府》版本系统及"西湖"变化,应作于作者晚年(约1335-1340)寓居杭州时期,与其《红绣鞋·西湖雨》属同期作品。

---

跨文化解读

1.与马致远比较:同写隐逸,张作更重物质细节(如瘿杯),马作偏重精神抽象(如"藤老树")

2.与宋词关联:化用林逋"妻鹤子"意象,但将孤高转化为世俗享乐

3.日本五山文学:14世纪日本禅僧诗文中常见对本曲末句的化用

---

现代阐释

1.生态美学视角:呈现前工业时代人与自然的精神契约

2.存在主义解读:"且向西湖醉"包含对生存荒诞性的诗性超越

3.城市文化研究:元代西湖作为商业娱乐空间与文人精神空间的叠合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