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0     共 2525 浏览

一、诗作标题与作者背景

标题解析

"凉"二字以节气变化为切入点,既点明"暑退秋至"物理环境,又暗含"思未寒"状态。这种双关手法体现了晚唐诗人对瞬间感受的精准捕捉。

作者简介

韩偓(844-923),字致光,晚唐"香奁体"诗人。其诗风经历三个阶段演变:早期多写闺阁艳情,中期反映乱离现实,晚期转向隐逸闲适。《已凉》属早期作品,收录于《香奁集》,展现其"物写情"典型风格。

---

二、原文与文本细读

原诗呈现

>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异文考辨

  • "猩血"作"猩色"见《全唐诗》版本)
  • "绣帘"作"翠帘"敦煌写本差异)

字词注释

1.龙须:灯心草科植物,唐代高档席材,暗示使用者身份尊贵

2.折枝:花卉画技法,隐喻"华易逝"(典出《金缕衣》)

3.方锦褥:方形织锦被褥,体现室内陈设华美

---

三、译文与意象分析

白话译文

翠玉栏杆外绣花帘幕低垂,猩红屏风上绘着折枝花卉。

龙须草席铺就八尺锦缎床褥,正是秋凉乍起未至严寒时节。

空间意象链

1.纵向层次:阑干→帘幕→屏风→床褥,形成由外至内的视觉纵深

2.色彩对比:碧绿(冷色)与猩红(暖色)的碰撞,强化季节过渡感

3.材质象征:丝绸(人工)与龙须草(自然)的并置,暗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

四、艺术特色鉴赏

1. 间接抒情手法

全诗未出现人物与情感直述,却通过:

  • 闺房器物排列("绣帘-屏风-锦褥")
  • 季节特征选取("未寒时"的微妙节点)

    构建出贵妇人的孤寂心境,开创"我之境"抒情范式

2. 绘画性语言

  • 构图:采用"透视法"终点落于床榻
  • 用色:碧/猩/锦三色构成视觉主调
  • 留白:人物缺席反而强化存在感,类南宋院体画"马一角"技法

3. 历史承继关系

  • 继承李贺《蝴蝶飞》的闺怨表达方式
  • 影响北宋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含蓄风格
  • 奠定温庭筠"重叠金明灭"香艳词风

---

五、扩展解读

1. 时代心理映射

此诗创作于唐末藩镇割据时期(约890年),奢华闺阁与动荡社会的反差,折射出士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2. 文学史定位

  • 上承元稹《遣悲怀》的物象抒情传统
  • 下启李清照"瑞脑消金兽"的闺阁书写
  • 被王国维评为"艳诗之冠"(《人间词话》未刊稿)

3. 跨媒介比较

  • 与周昉《簪花仕女图》共享"风-仕女"视觉符号
  • 日本平安时代《源氏物语》"摘花"有相似场景描写

---

六、学术争议焦点

1.创作时间:部分学者根据"龙须席"记载,推断应作于诗人贬官前(900年之前)

2.主旨分歧

- 爱情诗说(主流观点)

- 政治隐喻说("未寒时"指唐王朝将倾)

3.影响评价:明代胡应麟批评其"靡过甚"清代纪昀则赞赏"得味"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