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出自《诗经·卫风》)
作者:无名氏(先秦民间歌谣)
原文: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
1.籊籊(tì):竹竿细长貌
2.淇:卫国水名,今河南淇河
3.泉源:即百泉,在淇水南岸
4.瑳(cuō):玉色鲜白,喻女子笑貌
5.傩(nuó):佩玉摆动有声
6.滺滺(yōu):水流悠缓状
7.桧楫:桧木制的船桨
---
细长竹竿手中持,淇水岸边垂钓丝。
岂是不把你思念?路远难归相见迟。
左边泉眼涌清波,右边淇水日夜流。
姑娘出嫁别故里,远离兄弟与父母。
右边淇水奔不息,左边泉源流不止。
巧笑皓齿多明媚,佩玉叮咚步生姿。
淇水悠悠向东去,桧桨松舟泛中流。
且驾轻舟去远游,暂消心中万般愁。
---
采用回环复沓手法,通过"水"泉源"方位转换(左/右交替出现四次),形成时空交错的韵律感,强化女子对故土的眷恋。
通过"不尔思"的反问与"写我忧"的直抒,完成从含蓄到奔放的情感递进,展现先秦女性婚姻迁徙的集体记忆。
---
1.地理考据
诗中淇水、泉源的地理对应,证实其创作于卫国(今河南鹤壁)。考古发现淇河沿岸存在西周贵族墓葬群,与诗中佩玉描写相符。
2.社会语境
反映周代"姓不婚"制度下,诸侯国间贵族通婚的常态。女子远嫁后的乡愁成为《卫风》常见主题,如《泉水》《载驰》皆有类似表达。
---
1.比较研究
与《邶风·柏舟》相比:同写女子忧思,但《竹竿》通过具体物象(钓具、舟楫)实现情感具象化,体现风诗"托物言志"的成熟技巧。
2.文化遗存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指出:"末章忽作放旷语,实乃无可奈何之辞"揭示先秦女性情感表达的复杂性。当代出土的战国楚简《孔子诗论》中亦有对此篇"忧"特质的评述。
3.语言学价值
"籊籊"滺滺"等叠词用法,保存了先秦河朔地区的方言特征,王力《诗经韵读》考证其属上古韵部"觉通韵"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