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2     共 2529 浏览

词作原文

```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

---

注释精解

1.危亭:高耸的亭阁,暗含孤独危殆之意

2.刬(chǎn)尽:铲除干净,典出《楚辞》"刬秽草兮"

3.青骢:毛色青白相间的骏马,代指远行男子

4.红袂:红色衣袖,指代女子

5.娉婷:姿态美好,此处指天赐佳人

6.销凝:黯然神伤而凝思的状态

---

白话译文

(散文式意译)

独倚高亭时,离恨如割不断的芳草,才铲尽又滋生。忆起柳林外策马离别,水畔红袖挥别的场景,至今仍心头震颤。

上天无故赐予这般佳人,曾有月夜帘栊下的幽梦,春风十里的缱绻。奈何欢愉似水逝去,琴弦已断,香帕褪色,更那堪暮色中飞花戏雨。

正怅惘出神,忽闻黄鹂数声啼鸣。

---

文学赏析

# 1. 结构艺术

全词采用"—回忆—现实"三重时空交织:

  • 上片由"倚危亭"兴,以"草"喻恨,通过"外"边"倒叙别离
  • 下片"月"春风"展开往昔温存,"飞花"残雨"当下凄凉
  • 结尾黄鹂啼声打破静默,余韵悠长

# 2. 修辞特色

  • 博喻连用:"草"喻恨、"流水"喻欢、"花"喻时光
  • 通感手法:"翠绡香减"将视觉与嗅觉交融
  • 以景截情:末句鸟啼中断沉思,类似《诗经》"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 3. 情感脉络

构建"—忆—伤—惘"递进:

```

离恨滋生 → 惊忆别离 → 追思欢愉 → 痛感消逝 → 怅望当前

```

---

历史背景

1.创作年代:约作于元祐年间(1086-1093),秦观因党争被贬杭州通判时期

2.词坛地位

  • 宋代"婉约派"
  • 明代杨慎《词品》评:"秦少游《八六子》一词,情景交炼,得言外意"3.唱和传统:苏轼曾拟作《八声甘州》呼应此词

---

跨文本比较

对比项秦观《八六子》柳永《雨霖铃》
离别场景春水红袖寒蝉长亭
时间处理时空跳跃线性叙事
结尾方式鸟啼破静虚拟设想

---

学术争议

1."端天与娉婷"释义

  • 主流解为天赐佳人
  • 钱锺书提出或暗指"天公弄人"

    2.词牌渊源

  • 杜牧首创《八六子》格式
  • 秦观改制为双调八十八字,奠定后世范式

---

文化影响

1. 后世化用案例:

  • 纳兰性德"月一帘幽梦"引用
  • 琼瑶小说《一帘幽梦》书名出处

    2. 现代传播:

  • 入选《宋词三百首》经典篇目
  • 2023年央视《经典咏流传》改编为交响乐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