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时韦应物任陕西鄠县令。诗中"舍跼终年"直指官场束缚,"慕陶真可庶"明确表达对陶渊明式隐逸生活的向往。据史料记载,韦应物一生三次归隐,此诗正是其仕隐矛盾心态的典型写照。
---
关键词注释
逐联译文
1. 官署拘束整年烦闷,清晨郊游顿觉开阔
2. 杨柳轻拂和煦春风,青山消解心中忧思
3. 倚靠树丛自在休憩,沿溪漫步往复徘徊
4. 细雨滋润芳香原野,斑鸠鸣叫隐约传来
5. 喜爱幽静却难久留,公务缠身行色匆忙
6. 终将辞官筑屋隐居,效仿陶潜此愿可期
---
1. 对偶修辞的运用
诗中"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等句采用工整对偶,既形成节奏美感,又强化了官场束缚与自然解脱的对比。
2. 白描手法的诗意呈现
全诗八句中有七句写景,通过""、""微雨"春鸠"意象构建春日郊游图景。看似平淡的景物描写,实则蕴含"景语皆情语"的深意。
3. 陶渊明风格的继承
"终罢斯结庐"呼应陶渊明"庐在人境"诗中散淡自然的语言风格与陶诗一脉相承,故后世评其"诗风颇类陶渊明"。
---
1. 唐代士人的仕隐矛盾
诗中"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揭示古代文人普遍困境:既渴望精神自由,又难以摆脱仕途责任。这种矛盾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尤为显著。
2. 自然疗愈的现代启示
"澹吾虑"的表述与现代心理学"自然疗愈"理论不谋而合。诗中展现的自然对人的精神抚慰作用,对当代高压生活具有启示意义。
3. 诗意栖居的生命哲学
诗人通过"丛适自憩"闲适状态,构建了中国文人理想的生活范式——在物质世界与精神家园间寻找平衡,这种思想至今仍影响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
该诗被收入《唐诗三百首》五言古诗部,清代沈德潜评其"写景处幽微澹远,妙在不说破"。现代研究者认为,此诗将陶渊明的质朴与王维的空灵相结合,形成韦应物独特的"澹精致"风格。诗中"散和风"更成为描写春景的经典意象,常见于后世绘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