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牌名:塞鸿秋(北曲正宫调)
作者:张可久(约1270-1348),字小山,元代散曲大家
原文:
```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伤情燕足留红缕,恼人鸾影闲团扇。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一行写入相思传。
```
---
1.疏星淡月秋千院
2.愁云恨雨芙蓉面
3.伤情燕足留红缕
- 燕足红缕:典出《开元天宝遗事》中燕子传书故事,喻相思无果。
4.恼人鸾影闲团扇
- 鸾影:镜中孤影;团扇:汉班婕妤《团扇诗》符号,象征失宠孤寂。
5.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 兽炉:兽形香炉;沉水:沉香。通过焚香、落花强化时光流逝感。
6.一行写入相思传
- 结句点题,将前五句景象凝练为""。
---
秋千院落中星辰稀疏月色暗淡,
如愁的云、似恨的雨打湿如花容颜。
燕子脚系红绳却难寄情思,
镜中孤鸾与闲置团扇相对无言。
兽形香炉飘着沉香烟缕,
碧绿池水上浮着残花瓣。
这满目凄清终化作一行相思书简。
---
-含蓄递进:从环境描写(首联)到人物状态(颔联),最终归于直抒胸臆(尾句),符合"承转合"结构。
---
1.元代文人心态
2.曲体发展脉络
- 此作代表元代后期散曲"诗词化"趋势,相较于早期关汉卿的俚俗,更重文人趣味。
---
1.版本差异
- 《全元散曲》收录本与《阳春白雪》版本存在"愁云恨雨"/"痴云騃雨"文,体现元代刊刻流动性。
2.后世影响
- 清人朱彝尊《词综》误收此作入词选,反映元曲与词的风格交融现象。
3.比较阅读
- 与白朴《天净沙·秋》比较:同写秋景,白曲重自然白描,张作偏重心理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