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0     共 2552 浏览

---

一、原曲呈现

曲牌名:塞鸿秋(北曲正宫调)

作者:张可久(约1270-1348),字小山,元代散曲大家

原文

```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伤情燕足留红缕,恼人鸾影闲团扇。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一行写入相思传。

```

---

二、逐句注释

1.疏星淡月秋千院

  • 疏星:稀疏的星辰;淡月:朦胧的月光。勾勒出冷清庭院景象。
  • 秋千院:暗示闺阁场景,暗含女子独处意象。

2.愁云恨雨芙蓉面

  • 愁云恨雨:拟人化天气,映射主人公情绪。
  • 芙蓉面:化用白居易"芙蓉如面柳如眉"代女子姣好容颜。

3.伤情燕足留红缕

- 燕足红缕:典出《开元天宝遗事》中燕子传书故事,喻相思无果。

4.恼人鸾影闲团扇

- 鸾影:镜中孤影;团扇:汉班婕妤《团扇诗》符号,象征失宠孤寂。

5.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 兽炉:兽形香炉;沉水:沉香。通过焚香、落花强化时光流逝感。

6.一行写入相思传

- 结句点题,将前五句景象凝练为""。

---

三、白话译文

秋千院落中星辰稀疏月色暗淡,

如愁的云、似恨的雨打湿如花容颜。

燕子脚系红绳却难寄情思,

镜中孤鸾与闲置团扇相对无言。

兽形香炉飘着沉香烟缕,

碧绿池水上浮着残花瓣。

这满目凄清终化作一行相思书简。

---

四、文学赏析

# 1. 意象组合艺术

  • 时空交织:由"秋千院"封闭空间到"足"鸾影"的想象空间,形成立体画面。
  • 感官叠加:视觉(疏星淡月)、触觉(愁云恨雨)、嗅觉(沉水烟)多维度渲染氛围。

# 2. 修辞特色

  • 鼎足对运用:前三句两两对仗,符合元曲"逢双必对"。
  • 典故密度:六句中含四处典故,体现元代文人曲"词为曲"雅化倾向。

# 3. 情感表达

-含蓄递进:从环境描写(首联)到人物状态(颔联),最终归于直抒胸臆(尾句),符合"承转合"结构。

---

五、历史背景探析

1.元代文人心态

  • 创作于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科举时断时续,文人多寄情散曲。
  • 张可久终生未仕,曲中常见"怨"题材,实为士人怀才不遇的隐喻。

2.曲体发展脉络

- 此作代表元代后期散曲"诗词化"趋势,相较于早期关汉卿的俚俗,更重文人趣味。

---

六、延伸解读

1.版本差异

- 《全元散曲》收录本与《阳春白雪》版本存在"愁云恨雨"/"痴云騃雨"文,体现元代刊刻流动性。

2.后世影响

- 清人朱彝尊《词综》误收此作入词选,反映元曲与词的风格交融现象。

3.比较阅读

- 与白朴《天净沙·秋》比较:同写秋景,白曲重自然白描,张作偏重心理刻画。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