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4     共 2525 浏览

一、曲名与原文

曲名:汉宫秋·收江南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原文

> 【收江南】

> 呀!兀的不是月明千里水云乡,

> 恰便似玉人何处教吹箫。

> 我这里悄无言暗魂消,

> 他那里画船儿载将春去也,

> 空留下半江明月后庭花。

---

二、注释与译文

注释

1.兀的:方言,意为“这”“那个”。

2.水云乡:云雾缭绕的水乡,象征江南景致。

3.玉人吹箫:化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暗指离别与思念。

4.画船儿载将春去:画船带走春光,隐喻美好时光的消逝。

5.后庭花:典出陈后主《玉树后庭花》,常喻王朝衰亡或繁华不再。

译文

啊!这不正是月光洒遍千里水乡的景象吗?

仿佛听见美人何处吹奏箫声的怅惘。

我在此沉默无言,黯然神伤,

而他的画船已载着春光远去,

只余下半江明月与凋零的后庭花。

---

三、艺术赏析

1.意象运用

  • 明月、水云:勾勒空灵寂寥的江南夜景,强化孤独感。
  • 画船、后庭花:以具象事物暗示时代变迁与个人际遇的无奈。

2.情感表达

  • 通过“悄无言”“暗魂消”直抒胸臆,展现文人对逝去繁华的哀婉。
  • 末句“半江明月后庭花”以景结情,留白深远。

3.语言风格

- 融合口语“呀”“兀的”与典雅用典,体现元曲“雅俗共赏”特色。

---

四、历史背景

1.元代社会

  • 马致远生于蒙古统治下的元朝,汉族文人地位边缘化,曲中隐晦流露对前朝(南宋)的追忆。

    2.《汉宫秋》主题

  • 本曲为杂剧《汉宫秋》第四折选段,原剧讲述昭君出塞故事,此处“收江南”或隐喻汉文化在南方的式微。

---

五、其他说明

1.版本差异

- 现存版本中,“后庭花”亦有作“落花”者,学者争议是否暗含讽喻。

2.后世评价

-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赞此曲“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是元曲写意手法典范。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