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析
"暮归南山"五字包含三重时空维度:"岁暮"明创作时令(年终),暗含生命迟暮之感;"归"揭示行动本质,实为仕途受挫后的被动选择;""指襄阳附近的实景山峦,更象征文人精神归隐的符号化空间。这种时空叠印的手法,为全诗奠定了苍凉沉郁的基调。
作者生平
孟浩然(689-740),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与王维并称"孟"四十岁前隐居鹿门山,开元十六年(728)赴长安应试落第,后短暂漫游吴越。本诗即作于长安失意后,标志其从"求仕""归隐"转折。值得注意的是,其"衣终身"在盛唐诗人中极为特殊,这种边缘性成就了其诗作的独特审美价值。
---
完整诗文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重点注释
---
白话译文
(首联)不再向朝廷呈递谏书,转身回到南山破旧的茅屋。
(颔联)因才能浅薄遭圣明君主弃用,体弱多病致使旧友日渐疏远。
(颈联)白发丛生催人走向衰老,新春将至逼迫旧年匆匆离去。
(尾联)满怀愁绪辗转难以入眠,松间月光将窗棂照得一片空寂。
结构技法
全诗采用"现实-心理-时空-情绪"重递进:
1. 首联用""与"归"的动词对峙,展现行动的矛盾性
2. 颔联"才"多病"贬中暗含反讽,形成"而不怒"的士大夫表达范式
3. 颈联"催"逼"的拟人化处理,将时间压力具象为生命焦虑
4. 尾联以"月"意象收束,构成视觉冷感与心理寒意的通感映射
---
艺术特色
1.矛盾修辞:"明主弃"颂圣实则暗讽,这种"话反说"的笔法是唐代干谒诗的特殊表达策略
2.时空压缩:将"-青阳"的自然时序与"上书-归庐"选择并置,产生强烈的命运压迫感
3.情感层次:从"仕隐抉择""焦虑"再到"存在虚无"士人精神世界的典型困境
历史争议
据《新唐书》记载,孟浩然曾在王维官署偶遇玄宗,因吟诵此诗中"才明主弃"触怒皇帝,导致终身不仕。但当代学者提出质疑:
---
诗学地位
此诗开创了"落第诗"经典范式,其"-自怜-自放"逻辑直接影响后世:
对比研究
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相比:
维度 | 陶渊明 | 孟浩然 |
---|---|---|
归隐动力 | 主动挣脱官场束缚 | 被动接受政治失败 |
田园描写 | "木欣欣以向荣" | "松月夜窗虚" |
时空意识 | 循环农耕时间 | 线性焦虑时间 |
这种差异折射出初盛唐过渡期文人面临的特殊精神困境。
文化衍生
南宋词人辛弃疾"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鹧鸪天·晚岁躬耕》)的直接化用,证明该诗已成为士人抒写失意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