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0     共 2525 浏览

一、诗歌标题与作者背景

标题解析

"暮归南山"五字包含三重时空维度:"岁暮"明创作时令(年终),暗含生命迟暮之感;"归"揭示行动本质,实为仕途受挫后的被动选择;""指襄阳附近的实景山峦,更象征文人精神归隐的符号化空间。这种时空叠印的手法,为全诗奠定了苍凉沉郁的基调。

作者生平

孟浩然(689-740),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与王维并称"孟"四十岁前隐居鹿门山,开元十六年(728)赴长安应试落第,后短暂漫游吴越。本诗即作于长安失意后,标志其从"求仕""归隐"转折。值得注意的是,其"衣终身"在盛唐诗人中极为特殊,这种边缘性成就了其诗作的独特审美价值。

---

二、原文与注释

完整诗文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重点注释

  • 北阙:汉代皇宫北门楼,代指朝廷奏事之所。"休上书"决绝语气下暗藏未消的仕进执念
  • 青阳:《尔雅》指春天,此处形成"新旧时序""隐选择"重隐喻
  • 窗虚:既写月光穿透的物理空间,更暗示精神世界的空洞无依,与王维"空山"意象形成鲜明对比

---

三、现代译文与结构分析

白话译文

(首联)不再向朝廷呈递谏书,转身回到南山破旧的茅屋。

(颔联)因才能浅薄遭圣明君主弃用,体弱多病致使旧友日渐疏远。

(颈联)白发丛生催人走向衰老,新春将至逼迫旧年匆匆离去。

(尾联)满怀愁绪辗转难以入眠,松间月光将窗棂照得一片空寂。

结构技法

全诗采用"现实-心理-时空-情绪"重递进:

1. 首联用""与"归"的动词对峙,展现行动的矛盾性

2. 颔联"才"多病"贬中暗含反讽,形成"而不怒"的士大夫表达范式

3. 颈联"催"逼"的拟人化处理,将时间压力具象为生命焦虑

4. 尾联以"月"意象收束,构成视觉冷感与心理寒意的通感映射

---

四、诗歌赏析与历史公案

艺术特色

1.矛盾修辞:"明主弃"颂圣实则暗讽,这种"话反说"的笔法是唐代干谒诗的特殊表达策略

2.时空压缩:将"-青阳"的自然时序与"上书-归庐"选择并置,产生强烈的命运压迫感

3.情感层次:从"仕隐抉择""焦虑"再到"存在虚无"士人精神世界的典型困境

历史争议

据《新唐书》记载,孟浩然曾在王维官署偶遇玄宗,因吟诵此诗中"才明主弃"触怒皇帝,导致终身不仕。但当代学者提出质疑:

  • 时间矛盾:玄宗开元十六年尚在东都洛阳,与长安偶遇说存在地理冲突
  • 文本分析:诗中"人疏"可能指向张九龄等政坛友人,反映开元中期政治生态的排他性

---

五、文学史价值与对比阅读

诗学地位

此诗开创了"落第诗"经典范式,其"-自怜-自放"逻辑直接影响后世:

  •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我去者"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纨绔不饿死"批判模式

对比研究

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相比:

维度陶渊明孟浩然
归隐动力主动挣脱官场束缚被动接受政治失败
田园描写"木欣欣以向荣""松月夜窗虚"
时空意识循环农耕时间线性焦虑时间

这种差异折射出初盛唐过渡期文人面临的特殊精神困境。

文化衍生

南宋词人辛弃疾"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鹧鸪天·晚岁躬耕》)的直接化用,证明该诗已成为士人抒写失意的文化符号。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山石》-- 韩愈 | ·下一条:《已凉》-- 韩偓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