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4     共 2521 浏览

一、诗文基础信息

标题:赠阙下裴舍人

作者:钱起(722-780),唐代"大历十才子"之首,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以五言诗见长,风格清丽含蓄。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时期,是钱起赠予门下省裴姓舍人的干谒诗,既展现文人风骨,又隐含仕途期许。

二、原文与分行注释

原文

二月黄鹂飞上林,

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

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

霄汉长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

羞将白发对华簪。

逐行注释

1.上林:汉代宫苑名,此处借指唐宫。

2.紫禁:帝王居所,唐代长安皇城北为太极宫,称"紫禁"

3.长乐钟:汉长乐宫报时钟,喻宫廷权威。

4.龙池:唐玄宗时兴庆宫内水池,象征帝王恩泽。

5.阳和:春日暖阳,反衬诗人怀才不遇之"恨"

6.捧日心:典出《三国志》,喻忠君报国之志。

7.献赋:汉代司马相如因献赋得官,此处诗人自比。

8.华簪:官员冠饰,暗指裴舍人身份。

三、白话译文

早春二月的黄鹂飞入皇宫林苑,

长安城的紫禁城在晨光中影影绰绰。

长乐宫的钟声消散在御花园外,

龙池边的柳色在细雨浸润下愈发浓翠。

和煦春光驱不散我困顿的遗憾,

但凌云壮志如红日永悬天际。

十年来献赋求仕却未得赏识,

如今白发丛生,羞对您这簪缨显贵。

四、艺术手法赏析

1.双线结构

- 明线描绘宫廷春景,暗线抒写仕途悲辛。前四句的"鹂"色"等意象构建华丽表象,后四句的"途恨""形成强烈反差。

2.视听通感

"钟声花外尽"将听觉具象化,"色雨中深"以视觉传递湿度感,体现唐代"诗中有画"的特色。

3.用典精妙

"捧日心"化用程昱典故,既表忠心又显抱负;"赋"暗喻诗人与司马相如相似的境遇。

五、历史维度拓展

1.唐代干谒诗特征

此诗兼具"圣"与"言志",符合大历时期文人既保持清高姿态又寻求举荐的矛盾心理。相较于盛唐的豪迈(如李白"天大笑出门去"中唐诗人的仕途诉求更显委婉。

2.科举制度影响

钱起虽为天宝十年进士,但安史之乱后官场僵化,需通过献诗文获得要员举荐,"十年未遇"反映中下层文人的普遍困境。

3.比较阅读

  • 与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对比:杜诗直陈"纨绔不饿死"诗则含蓄得多。
  • 与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对照:同写舍人,王诗展现盛唐气象,钱诗透露出中唐衰微之兆。

六、文学史地位

该诗被收录于《全唐诗》卷239,代表大历诗风"工于形似"的特点。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三四写景而情在其中,五六言情而景亦在里"明其情景交融的典范价值。末联"将白发对华簪"更成为后世感叹怀才不遇的经典表述。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