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析
"卫八处士"唐代典型的赠答诗标题格式,"八"排行第八的卫姓友人,"处士"古代对隐居不仕者的尊称。标题直接点明诗歌的赠予对象与题材性质。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春,时值安史之乱中期,杜甫正经历"西南天地间"的人生阶段。
原文呈现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重点词汇注释
白话译文
人生聚散如同参商二星难以相见,
今夜是何等珍贵的共对烛光时光。
青春年华能有多久?你我已两鬓如霜,
探问故交才知半数已离世,不禁悲从中来。
谁料二十年后,能再登你的厅堂,
昔日分别时你尚未婚娶,如今儿女成群。
孩子们恭敬地向父亲的老友行礼,
殷勤询问我来自何方。
问答尚未结束,你已催促备酒,
冒着夜雨剪来春韭,新煮的米饭散发清香。
主人感叹相见不易,连连举杯痛饮,
十杯烈酒也难消这深厚情谊。
想到明日又将山水相隔,
人间世事终归渺茫难测。
情感结构分析
全诗以"人生不相见"的宇宙性慨叹开篇,经历"-喜-悲-欢"跌宕:
1. 首四句营造沧桑重逢的戏剧性场景
2. "访旧半为鬼"生死对照的震撼
3. 儿女成行细节体现时间流逝的具象化
4. 炊饭饮酒场景展现乱世中的人性温暖
5. 尾联复归苍茫,构成环形抒情结构
艺术特色
诗史价值
此诗代表杜甫"郁顿挫"风格的成熟,将个人遭遇升华为:
1. 安史之乱中士人命运的缩影
2. 中国传统"欢离合"的经典表达
3. 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生活化诠释
历史语境
创作时正值邺城之战(758-759)后,唐军九节度使惨败,社会处于:
哲学意蕴
诗中蕴含三重生命觉悟:
1. 天文意象(参商)→ 宇宙观照
2. 世代更替(未婚到成行)→ 生命传承
3. 明日隔山岳 → 存在主义式的孤独
后世影响
1. 成为"重逢诗"的范式作品,影响李商隐《夜雨寄北》等创作
2. "夜雨剪春韭"衍生出"杜甫韭花帖"饮食文化典故
3. 现代改编作品:交响诗《赠卫八处士》(谭盾,2002)
焦点讨论
1. 卫八身份考证:有学者认为是杜甫早年结识的隐士卫钧
2. "间黄粱":存在"和黄米"与"间隔蒸煮"解读
3. 创作地点争议:秦州说(甘肃天水) vs 华州说(陕西华县)
比较研究
与《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构成杜甫"友三部曲"但本诗:
- 更突出平凡生活的神圣性
- 较少使用典故,语言趋于平实
- 将个人抒情扩展为时代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