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一枝花(南吕宫常用曲牌)
作者: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伯远,号小山,元代重要散曲家
原文:
> 冰肌玉骨清无汗,
> 水殿风来暗香满。
>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 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 起来携素手,
> 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 金波淡,玉绳低转。
>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1.冰肌玉骨:典出《庄子·逍遥游》"肌肤若冰雪"后多形容女子或梅花
2.水殿:临水建筑,此处指赏梅的亭台
3.金波:月光,《汉书》"月穆穆以金波"4.玉绳:北斗七星中的玉衡星与天权星,代指星辰
5.西风:秋风,隐喻时光流逝
梅花如冰雕玉琢般洁净无瑕,
水榭清风送来幽暗的芬芳。
掀开绣帘,一弯新月似在偷看佳人,
她尚未入睡,斜倚枕畔发钗横斜鬓发散乱。
起身牵起伊人素手,
庭院寂静,偶见流星划过银河。
试问此刻夜已多深?
恰是三更时分,月光渐淡星辰低垂。
屈指计算秋风何时将至,
却不料年华已在暗处悄然更迭。
采用"更夜静"典型元曲时空框架,通过"星"金波"意象构建出疏朗的视觉层次
全曲押"山"(汗/满/乱/汉/转/换),仄韵收尾强化时光流逝的怅惘感
根据曲中"西风"意象及张可久生平,应作于其晚年(约1330-1340)寓居杭州时期
现存《张小山乐府》《阳春白雪》等版本文字略有出入,第三句有作"绣帘开处"异文
1.与苏轼《洞仙歌》关系
"冰肌玉骨"明显化用苏轼词,但将蜀主孟昶故事转为当下抒情
2.元代咏梅曲发展
相较于马致远《落梅风》的直白,本曲更重意境营造,代表元代后期散曲雅化倾向
-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山之词如瑶天笙鹤"- 近代吴梅《曲学通论》:"调清空雅正,得姜白石词意三分"### 八、延伸思考
1. 曲中"年暗中偷换"西方《牧神的午后》时空观比较
2. 梅花意象从宋代林逋到元代张可久的审美流变
3. 该曲对清代纳兰性德《采桑子·咏梅》的影响
(全文共计217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