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
1.园有桃:园中桃树,先秦时期贵族园林常见果树
2.其实之肴:果实可作菜肴,"肴"通"殽"指熟食
3.我歌且谣:古代""乐器伴奏,"谣"为清唱
4.彼人是哉:那些人(指责者)自以为正确
5.园有棘:棘指酸枣树,《毛传》注"所以为藩"6.行国:周游国中,与后世"吟"意象相通
(第一节)
园中桃树结满果,采来桃子可烹调。
心中忧愁难排解,唯有长歌复短谣。
不解我心那些人,笑我书生太狂傲。
他们自谓说得对,你说此事怎计较?
满怀忧思向谁诉,何人能懂我寂寥?
既然无人能知晓,不如忘忧自逍遥。
(第二节)
园里枣树结果实,采来枣子可充饥。
心中郁结难开解,漫步国中独徘徊。
不解我心那些人,说我行为无准则。
他们自谓有道理,你说此事怎评说?
愁绪万千与谁言,世上谁人知我心?
既然无人能理解,不如弃置莫再思。
全篇两章结构相似,仅替换"/棘"肴/食"、"谣/行国"、"/罔极"关键词,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这种重章叠句是《魏风》典型特征,通过意象递进强化情感表达。
以"有桃"园有棘"兴,表面写采摘果实,实则隐喻诗人试图从自然中寻求慰藉。桃棘果实可食与诗人"之忧矣"物质丰足与精神苦闷的强烈对比。
1.创作年代
据《毛诗序》记载,本诗属《魏风》,当为公元前661年前魏国未灭时的作品。魏地(今山西芮城)土地贫瘠,诗中"棘"反映当地农耕经济特征。
2.作者身份
"士"的自称表明作者属低级贵族阶层,诗中反映的怀才不遇情绪,与春秋时期士阶层地位动荡的历史背景相符。钱穆《国史大纲》指出,此时""开始从武士向文士转型。
3.思想内涵
诗句"其谁知之"《论语·宪问》"知我者其天乎"相通之处,体现先秦知识分子的孤独意识。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诗:"贤者忧世而人莫知,故自伤也。"### 六、跨文本比较
1.与《黍离》对比
同属忧思题材,《王风·黍离》侧重家国之悲,本诗更聚焦个人价值不被认同的苦闷,开创后世"不遇"先河。
2.对楚辞的影响
"聊以行国"漫游意象,可视为屈原"行吟泽畔"声。诗中"之忧矣"直抒胸臆方式,在《离骚》中得到更强烈的发展。
3.后世化用案例
陶渊明《饮酒》"啸傲东轩下"、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等,均可见对本诗精神内核的继承。
1.主题分歧
"盖亦勿思"的""存在多解:
3.音乐性探讨
通过韵脚分析(肴/谣/骄/何其/知之/勿思)可见古代歌谣"一韵到底",但第二章"/国/极"等字在上古音中实际同属职部韵。
1.知识分子定位
诗中展现的个体价值与社会认同的冲突,对当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仍有镜鉴意义。
2.心理调节智慧
"亦勿思"包含的自我疏解机制,与现代心理学"认知脱离"有跨时空呼应。
3.文化符号演变
"桃"意象从《诗经》的忧思载体,经陶渊明《桃花源记》转化,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理想世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