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墓门(出自《诗经·陈风》)
作者:无名氏(先秦民间歌谣)
原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
1.墓门:墓道之门,象征死亡与警示
2.棘/梅:荆棘与梅树,喻指善恶并存
3.斧以斯之:用斧头劈砍(清除恶行)
4.鸮:猫头鹰,古谓凶兆之鸟
5.讯:通"谇"告诫之意
---
(第一节)
墓道门前生荆棘,挥动斧头斩除它。
那人品行太恶劣,举国皆知他的恶。
恶行不改终成患,由来已久非偶然。
(第二节)
墓道门前长梅树,猫头鹰群聚啼叫。
那人品行太恶劣,作歌传唱警示他。
警告他却不在意,祸乱临头念我言。
---
---
1.创作时期:
春秋时期陈国(前1046-前478年),《陈风》多反映宫廷乱政
2.政治隐喻:
学界主流认为影射陈灵公淫乱事件(《左传·宣公十年》载其通于夏姬)
3.社会功能:
体现周代"采诗观风",下层民众对统治者的舆论制约
---
1.道德训诫意义:
开创中国诗歌"刺"传统,比《诗经·小雅·巷伯》更早的讽刺诗范例
2.文字演变考据:
""在战国楚简中作"谇"印证汉代郑玄注本准确性
3.比较文学视角:
与《诗经·鄘风·墙有茨》构成"闱讽喻"姊妹篇
4.现代启示:
公众监督机制雏形,暗合当今"监督"政治理念
---
1. 作者身份之争:
有学者认为系陈国史官所作(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
2. 植物意象分歧:
"梅"为""误刻(闻一多《诗经通义》)
3. 政治指向差异:
钱穆认为讽谏对象非特指某人,而是贵族阶层集体
---
1. 成语"门荆棘"语源
2. 李白《古风·其五十八》"墓门闭白杨"化用意象
3. 现代戏剧《墓门》取批判现实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