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08     共 2531 浏览

【原文呈现】

[一枝花]湖上归

长天落彩霞,远水涵秋镜。

花如人面红,山似佛头青。

生色围屏,翠冷松云径,嫣然眉黛横。

但携将旖旎浓香,何必赋横斜瘦影。

【词牌考据】

"一枝花"北曲南吕宫常用曲牌,全曲八句五韵,句式定格为五五四五五五七五。张可久此作突破常规对仗结构,末句"何必赋横斜瘦影"字收束,形成音律上的跌宕之美。

【注释精要】

1. "水涵秋镜"涵,包容之意。化用温庭筠"清圆风荷举"镜像美学

2. "头青"典出《维摩诘经》,指深青黛色,此处喻山色空蒙

3. "色围屏"生色谓色彩鲜活,暗喻自然如画屏环绕

4. "横斜瘦影"反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咏梅典故

【白话译文】

落日将漫天霞光倾泻湖面,

秋水如镜收纳远山倒影。

岸旁鲜花娇艳似美人笑靥,

苍翠山峦宛如佛陀发髻。

这鲜活如屏的景致中,

松荫小径泛着冷翠,

山岚如女子黛眉横卧。

只需带着满身花香归去,

何必再写那些清瘦的诗句。

【艺术鉴赏】

1. 色彩修辞学:全篇构建"彩霞(红)-秋镜(白)-人面红-佛头青-生色(彩)-翠冷(绿)-眉黛(黑)"的色谱序列,形成视觉交响

2. 空间建构:通过"天/远水-花/山-围屏-云径"的四重景深,达成中国画"三远法"的立体效果

3. 反传统意象:突破元曲悲秋传统,以"香"对抗"瘦影"作者晚期创作的生活美学转向

【历史语境】

此曲约作于至顺年间(1330-1333),时张可久久居杭州,经历宦海沉浮后创作风格从早期的讽喻尖锐转向自然恬淡。同期作品《人月圆·山中书事》"数间茅舍闲临水"互为印证。

【比较文学】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对比:

  • 同:均采用意象并置手法
  • 异:张曲强调感官愉悦,马作则突出羁旅愁绪

【版本校勘】

现存最早见于明代《乐府群玉》刻本,第三句"如人面红"在《太平乐府》中作"花将人面红"""更显动态交互,现代学者多从此版。

【音乐性分析】

末句"赋横斜瘦影"中:

  • "必赋横"入声字连用制造顿挫
  • "瘦影"去声收尾,形成"峭拔"听觉效果
  • 全句平仄谱:仄仄仄平平仄仄,严格符合南吕宫"上声起、去声收"的演唱规范

【哲学阐释】

"但携将旖旎浓香":

1. 对即时感官体验的珍视

2. 对宋代"物致知"理学传统的疏离

3. 暗合元代全真教"当下"的宗教哲学

【影响研究】

清初朱彝尊《曝书亭集》中"酒江湖"明显受此曲影响,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其"得自然之趣而不失曲家本色"。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