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牌名:耍孩儿
作者:王实甫(元代)
原文:
```
[耍孩儿]
我这里潜身听响,他那里掩户推窗。
早是我立苍苔露冷,恰便似步瑶阶月凉。
若不是衬残红芳径软,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
且休题眼角留情处,只这脚踪儿将心事传。
```
---
1.潜身听响:暗中倾听动静,表现崔莺莺谨慎试探的心理
2.掩户推窗:张生轻推窗棂的动作细节,暗示其急切情绪
3.苍苔露冷:以庭院景物烘托深夜幽会时的凄清氛围
4.瑶阶月凉:比喻月光下台阶如玉般清冷,体现元代戏曲特有的意象经营
5.残红芳径:落花铺就的小径,暗喻才子佳人情感的脆弱性
---
(崔莺莺唱)我在此处隐着身形倾听动静,
他(张生)正在那边轻掩门户推开窗棂。
原本我伫立的青苔已被夜露浸冷,
恰似漫步在仙宫玉阶沐浴寒月清辉。
若不是落花铺就的香径柔软如衬,
怎能显出我轻移莲步时尘迹浅淡?
且不提那眼波流转的传情之处,
单是这踟蹰的脚印已将心事泄露。
---
通过"听""窗"的镜像动作,形成"一墙之隔"的戏剧性空间,比《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更强化肢体语言的叙事功能。
本调采用"八句三韵"结构(冷/凉/浅/传),平仄交替中见摇曳之美,实践了周德清《中原音韵》"务头"理论。
---
1.创作语境
元贞年间(1295-1297)杂剧鼎盛期作品,反映元代知识分子"借儿女之情,写家国之思"创作倾向。与关汉卿《拜月亭》并称"爱情双璧"2.版本流变
现存最早见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北京岳家书坊刊本,较《元刊杂剧三十种》多出12处科介提示,可见明代舞台改编痕迹。
---
1.音乐重构
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记载,该曲牌原属"般涉调"明嘉靖后逐渐融入"吕宫"。
2.跨文化比较
与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阳台场景相较:
3.当代演绎
2004年白先勇青春版昆曲改编时,将本曲转化为张生独唱,引发学术界关于"角色视角转换"持续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