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舞银貂小契丹,满堂宾客尽关山。
从今嫋嫋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
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
1.银貂小契丹:指契丹族舞蹈服饰,银貂为舞者头饰,暗指北方少数民族艺术
2.尽关山:化用王昌龄"万里长征人未还"意象,喻指南渡士人的故国之思
3.潇湘竹枝斑:引用舜帝二妃泪染湘竹典故,强化愁绪的具象化表达
4.碧云日暮:源自江淹"日暮碧云合"句,象征政治昏暗的南宋政局
---
停下这银貂装饰的契丹舞蹈吧,
满座宾客都是漂泊异乡的戍边之人。
从今往后那些曼妙舞姿,
还有谁会用庄重态度观赏?
描摹泪水容易,倾吐愁绪却难,
就像潇湘江上泪痕斑斑的竹枝。
暮色中的碧云无处寄送书信,
唯见雾霭里孤雁飞过透着寒意。
---
上阕通过"休舞"强烈祈使句开篇,形成情感爆破点。"满堂宾客"与"尽关山"的对照,揭示南宋官员群体普遍存在的离散体验。下阕转入抽象抒情,"模泪易,写愁难"六字构成词眼,体现范成大"以浅语写深愁"的创作特色。
构建"-宾客-竹枝-孤雁"的意象链:
选用《鹧鸪天》词牌,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通过"丹、山、看、难、斑、寒"的阳声韵收尾,形成哽咽般的音响效果。
---
1.创作时间:约1180年范成大任静江知府期间,正值宋金"隆兴和议"表面和平期
2.政治语境:词中"契丹舞"暗讽朝廷沉迷享乐忘却靖康之耻
3.文人处境:反映了主战派官员在孝宗朝被边缘化的集体苦闷
---
1.民族艺术符号:契丹舞在宋代文人笔下常作为文化冲突的隐喻载体
2.空间书写策略:通过"山-潇湘-碧云"的地理位移构建心理地图
3.同时期参照:与辛弃疾《青玉案》"夜放花千树"形成豪放派与婉约派的抗金书写差异
---
1. 部分学者认为"契丹"指当时流行的契丹队舞
2. 对"泪易,写愁难"的解读存在分歧:
3. 末句"一雁寒"版本作"雁还"整体意境解读
---
1. 代表南宋中兴时期词坛的"沉郁"转向
2. 开创以日常生活场景承载重大政治主题的写作范式
3. 对后世遗民文学(如元好问词)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