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6     共 2525 浏览

【原文呈现】

水晶帘外娟娟月,

梨花枝上层层雪。

花月两模糊,

隔窗看欲无。

月华今夜黑,

全见梨花白。

花也笑姮娥,

让他春色多。

---

【词牌考据】

"湘妃怨"属双调小令,源于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泣竹典故。张可久(约1270-1348后)作为元代散曲大家,此作体现其"清丽派"典型风格,收录于《小山乐府》卷三。

---

【逐句注释】

1. "水晶帘"喻指月光穿透的竹帘,化用李白"却下水晶帘"意象

2. "娟娟月":出自杜甫《狂夫》"风含翠篠娟娟净"月色柔美

3. "雪"双关修辞,既指真实积雪,亦喻梨花繁盛

4. "姮娥"即嫦娥,此处拟人化处理,体现元曲俗中见雅特色

---

【白话译文】

竹帘外月色清柔皎洁,

梨树枝头积满层层白雪。

月光与花影交融难辨,

隔着纱窗望去似有还无。

今夜突然乌云蔽月,

反倒看清梨花的纯白。

花儿仿佛在嘲笑月宫仙子:

且将这春色多留人间几分。

---

【艺术赏析】

1. 光影辩证法:通过"黑"与"花白"对比,突破传统咏月套路

2. 空间构建:由"帘外-枝上-窗前"立体观察视角

3. 反讽手法:末句颠覆"花好月圆"陈规,体现元代文人的叛逆思维

4. 声韵分析:全曲押入声"月、雪、无、白、娥、多"短促音表现夜思的辗转

---

【历史语境】

1. 创作时期推定:约作于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时作者宦游江南

2. 社会背景:元代废除科举,文人多寄情散曲,此作暗含才士不遇之慨

3. 文学传承:继承周邦彦《花犯》咏物传统,又开乔吉《天净沙》写景先河

---

【比较研究】

1.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对比:同写夜思,张作重微观物象,马作重时空跳跃

2. 与白居易《长恨歌》关联:皆用"",但张曲祛除宫廷叙事,转向文人私语

3. 对后世影响:清代纳兰性德《采桑子·冷香萦遍》可见类似光影处理手法

---

【文化阐释】

1. "":在元代暗喻文人高洁,参见同期画家王冕墨梅题材

2. 夜思母题:承接《诗经·月出》传统,发展出"无眠-观物-悟理"式结构

3. 道教元素:"姮娥"称谓反映元代全真教盛行下的月神崇拜变迁

---

【学术争议】

1. 版本差异:《阳春白雪》本作"让他春色多",《太平乐府》本作"教他春色多"2. 主旨分歧:钱南扬认为是艳情曲,任讷解读为政治隐喻

3. 作者存疑:隋树森考证或为张养浩所作,但缺乏确证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