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18     共 2529 浏览

一、诗文标题与作者

标题解析

"阵图"诸葛亮创造的军事阵法,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组成,象征其军事智慧。杜甫以此为题,既怀古又抒怀,将历史遗迹与个人情感交织。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被尊为"圣"此诗作于766年流寓夔州期间,时值安史之乱后,诗人借咏诸葛亮寄托对时局的忧思。

---

二、原文与注释

原文呈现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逐句注释

  • 功盖三分国: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形成三国鼎立格局,"盖"意为超越。
  • 名成八阵图:其独创的八阵图阵法使其军事才能名垂青史。
  • 江流石不转:夔州八阵图遗址的石头历经江水冲刷仍屹立不倒,暗喻诸葛亮忠诚不渝。
  • 遗恨失吞吴:刘备伐吴失败导致诸葛亮统一大业未竟,成为千古遗憾。

---

三、译文与结构分析

白话译文

三国鼎立中你立下不世功勋,八阵图的威名成就你旷世才华。

江水奔涌却冲不散石阵的坚守,最深的遗憾是未能实现吞吴宏愿。

结构特色

  • 前两句:总分式赞颂,首句概括政治功绩,次句聚焦军事成就,对仗工整。
  • 后两句:虚实结合,"石不转"写实景又喻忠贞,""关历史与诗人自身抱负未酬。

---

四、诗歌赏析

1. 历史情怀的投射

杜甫通过诸葛亮"恨"暗喻自己晚年漂泊、壮志难酬的抑郁。"石不转"用《诗经》"匪石"矢志不渝的精神内核。

2. 艺术手法精妙

  • 凝练语言:20字浓缩诸葛亮一生,如"国""阵图"宏观微观对照。
  • 意象象征:石阵的永恒与江流的变迁形成时空张力,深化历史沧桑感。

3. 争议性解读

"失吞吴"两种主流理解:一为诸葛亮未能灭吴之憾,二为刘备伐吴决策失误。浦起龙指出需结合"石不转"理解,强调诸葛亮对统一大业的坚持。

---

五、扩展说明

1. 历史背景钩沉

八阵图遗址位于夔州(今重庆奉节)永安宫前,据载由六十四堆石块组成,六百余年未被江水冲毁,成为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实证。

2. 杜甫的诸葛亮情结

夔州时期,杜甫写下《咏怀古迹》《蜀相》等多篇咏诸葛之作,借其"尽瘁"的精神抒发现实关怀,反映安史之乱后士人的精神寄托。

3. 后世评价与影响

成都武侯祠碑刻"统经纶志未酬"杜甫诗意呼应;现代学者认为此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统一主题结合,具有超越时代的启示意义。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