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析
"阵图"诸葛亮创造的军事阵法,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组成,象征其军事智慧。杜甫以此为题,既怀古又抒怀,将历史遗迹与个人情感交织。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被尊为"圣"此诗作于766年流寓夔州期间,时值安史之乱后,诗人借咏诸葛亮寄托对时局的忧思。
---
原文呈现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逐句注释
---
白话译文
三国鼎立中你立下不世功勋,八阵图的威名成就你旷世才华。
江水奔涌却冲不散石阵的坚守,最深的遗憾是未能实现吞吴宏愿。
结构特色
---
1. 历史情怀的投射
杜甫通过诸葛亮"恨"暗喻自己晚年漂泊、壮志难酬的抑郁。"石不转"用《诗经》"匪石"矢志不渝的精神内核。
2. 艺术手法精妙
3. 争议性解读
"失吞吴"两种主流理解:一为诸葛亮未能灭吴之憾,二为刘备伐吴决策失误。浦起龙指出需结合"石不转"理解,强调诸葛亮对统一大业的坚持。
---
1. 历史背景钩沉
八阵图遗址位于夔州(今重庆奉节)永安宫前,据载由六十四堆石块组成,六百余年未被江水冲毁,成为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实证。
2. 杜甫的诸葛亮情结
夔州时期,杜甫写下《咏怀古迹》《蜀相》等多篇咏诸葛之作,借其"尽瘁"的精神抒发现实关怀,反映安史之乱后士人的精神寄托。
3. 后世评价与影响
成都武侯祠碑刻"统经纶志未酬"杜甫诗意呼应;现代学者认为此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统一主题结合,具有超越时代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