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文标题与作者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于760年春探访成都武侯祠时所作的七言律诗。标题直指蜀汉丞相诸葛亮,既点明咏史对象,又暗含诗人对贤相的追慕。杜甫(712-770),字子美,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代表,其诗作多反映社会动荡与个人抱负,被称为"诗史"。
二、原文与注释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 锦官城:成都别称,因汉代设锦官管理织锦得名。
- 柏森森:柏树高大茂密,既写实景,又象征诸葛亮人格的庄严不朽。
- 自/空:二字转折,春色与鸟鸣虽美,却无人欣赏,凸显诗人怅惘。
-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 两朝: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两代君主。
三、白话译文
诸葛亮的祠堂何处可寻?在成都城外柏树葱郁处。
石阶旁青草自生春色,树丛中黄鹂徒然啼鸣。
刘备三顾茅庐求取天下大计,老臣为两朝基业耗尽忠心。
北伐未成却先病逝,千百年来让英雄们泪湿衣襟。
四、诗歌赏析
#1. 结构分析
- 首联:以设问开篇,"寻"字体现诗人主动追寻先贤足迹的迫切。
- 颔联:情景交融,"自"空"二字将自然生机与历史寂寥形成反差。
- 颈联:浓缩诸葛亮一生功绩,十四字概括"三顾茅庐"至"帝托孤"。
- 尾联:情感爆发,"泪满襟"悼念诸葛亮,亦暗含自身壮志难酬之悲。
#2. 艺术特色
- 咏史与抒怀结合:表面咏诸葛亮,实则寄托诗人对唐王朝衰落的忧虑与个人失意。
- 虚实相生:实写祠堂春景,虚写历史风云,时空交织增强感染力。
- 炼字精准:"森"显肃穆,"频烦"礼遇,"使"道永恒共鸣。
#3. 历史背景
杜甫创作时正值安史之乱后期(760年),唐肃宗昏聩宦官专权,诗人流落成都,借诸葛亮形象表达对贤相治世的渴望。诗中"师未捷"亦暗指当时平叛战争的胶着状态。
五、扩展说明
#1. 诸葛亮形象的文学对比
- 与《三国演义》比较:杜甫仅用56字勾勒精神内核,罗贯中则以长篇铺陈智谋事迹。
- 与西方文学对比:不同于莎士比亚通过独白刻画哈姆雷特的犹豫,杜甫以简练笔法展现人物忠诚。
#2. 后世影响
- 名句传承:"出师未捷身先死"讴歌奉献精神的经典符号,常见于挽联与纪念文。
- 文化符号:武侯祠因杜诗增色,成为成都重要文化地标。
#3. 现实意义
诗中"尽瘁"精神至今仍是公职人员与科研工作者的价值标杆,而"英雄泪满襟"引发当代人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