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2     共 2530 浏览

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春,李白时年43岁,任翰林院待诏。据《松窗杂录》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于兴庆宫沉香亭赏牡丹,召李白即兴赋诗,遂成此三首七言乐府。此时正值李白仕途巅峰期,但其"御用文人"身份与政治抱负的矛盾已初现端倪。

二、原文与注释

#其一

原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注释

  • 槛(jiàn):栏杆
  • 露华:露水光华
  • 群玉山:西王母居所
  • 瑶台:神仙居处

#其二

原文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注释

  • 云雨巫山:楚襄王梦神女典
  • 飞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

#其三

原文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注释

  • 倾国:典出李延年《佳人歌》
  • 解释:消解

三、逐首译文

1.第一首:云霞渴望作她的衣裳,牡丹渴望作她的容颜。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艳。这般绝色若非群玉山仙子,定是瑶台月下的神女。

2.第二首:如红牡丹含着朝露芬芳,巫山神女相较也枉自断肠。试问汉宫谁能媲美?赵飞燕还需新妆点缀。

3.第三首:名花与佳人相映生辉,赢得君王含笑凝眸。春风消解所有惆怅,共倚沉香亭北栏杆。

四、艺术特色解析

1.双关修辞

""兼具"联想"""含义,使云、花拟人化。

2.虚实相生

实写牡丹之艳(露华浓),虚写神女之姿(瑶台月下),构成三重比喻体系。

3.历史对照

通过贬抑巫山神女、赵飞燕,强化杨贵妃的绝世之美。

五、文学史评价

1.争议性

有学者认为此诗体现李白对权贵的妥协,郭沫若指其"功名心强烈";

2.艺术成就

被收入《唐诗三百首》,开创"花喻人"范式,七绝转韵技巧臻于化境。

六、延伸解读

1.政治隐喻说

""喻皇恩,"解释无限恨"或隐含对朝政的谏言;

2.版本考据

现存最早记载见于晚唐《松窗杂录》,宋代《乐府诗集》收录时调整了词序。

七、文化影响

1. 成为杨贵妃形象的标准文学注脚,后世《长恨歌》等作品均受其影响;

2. "想衣裳"被改编为流行歌曲、影视剧台词,2023年相关网络检索量超62万次。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