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直指永恒遗憾,既包含唐玄宗失去杨贵妃的个人悲恸,也隐喻盛世转衰的历史怅惘。白居易采用乐府歌行体命名,延续《琵琶行》《卖炭翁》等"歌行体"创作传统,强化叙事抒情效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中唐现实主义诗人代表。本诗作于806年任盩厔县尉期间,与友人游仙游寺时听闻李杨故事,应王质夫之邀创作。时值安史之乱后六十余年,社会对盛唐衰落的反思思潮盛行。
第一段(汉皇重色思倾国-惊破霓裳羽衣曲)
第二段(九重城阙烟尘生-魂魄不曾来入梦)
第三段(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节选开头部分)
大唐天子渴求绝色佳人,统治多年却始终未能如愿。杨家有位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无人知晓她的美丽。天生丽质终究难以埋没,终于有一天被选到君王身边。她回眸一笑便百媚丛生,六宫的嫔妃都黯然失色......
1.双线叙事结构
2.语言风格创新
- "老妪能解"通俗表达,如"君王掩面救不得" - 工整对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3.情感张力营造
1.文学领域
2.艺术演绎
3.学术争议
1."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侧面烘托手法,以六宫失色反衬杨妃之美
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宇宙时空与人类情感的对比哲学
- 陈鸿《长恨歌传》(原始创作素材)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相关章节(学术定位)
- 电影《妖猫传》(现代影视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