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巅峰代表,后世尊为"圣"。《阁夜》创作于大历元年(766年)冬,时年55岁的杜甫流寓夔州西阁。此时安史之乱虽平,但蜀地军阀混战、吐蕃侵扰不休,诗人好友李白、严武等相继离世,个人境遇与家国忧思交织成这首七律杰作。
原文: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关键词注释:
寒冬岁末,白昼渐短;夔州雪夜,孤寂难眠。
破晓军号,声声悲怆;星河倒映,江波摇荡。
战讯传来,万家恸哭;渔樵夜唱,夷歌凄凉。
卧龙跃马,终化尘土;音书断绝,空余怅惘。
由自然景象(寒夜)→社会现实(战乱)→历史沉思(英雄黄土)→个体境遇(音书寂寥),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哲学升华。
1.与同期作品比较
与《登高》同属夔州时期七律双璧,但《阁夜》更侧重社会关怀,而《登高》聚焦生命慨叹。
2.诗史价值定位
清代沈德潜评:"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此诗被誉为杜甫七律"千秋鼻祖"。
3.现代启示意义
诗中"野哭千家""夷歌数处"的并置,展现诗人对多元声音的记录,体现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 明·王嗣奭:"《阁夜》如观《清明上河图》,一帧之中藏万家忧乐"- 清·仇兆鳌:"末联将宇宙古今说入,气象何等浑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