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19     共 2521 浏览

诗文溯源

标题释义

《塞上曲》属唐代新乐府辞,源自汉魏乐府旧题,多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王昌龄以此为题,继承古题传统而注入盛唐气象。

作者背景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与高适、岑参齐名。其诗以七绝冠绝当世,被誉为"七绝圣手"。此诗为其早年游历西北边塞时所作,真实反映戍边将士生存状态。

---

原文与注释

诗文全文

```text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

逐句注释

1.空桑林:秋日落叶后稀疏的桑林,暗示边塞荒凉

2.萧关:古关隘名,在今宁夏固原,唐代重要军事要塞

3.幽并客:幽州(今北京)、并州(今太原)自古多侠士,此处代指戍边将士

4.紫骝:名贵战马,象征游侠子弟的虚浮炫耀

---

白话译文

秋蝉在凋零的桑林中嘶鸣,八月的萧关古道朔风凛冽。

出入边塞的旅人饱受严寒侵袭,目光所及唯有枯黄的芦草。

那些来自幽并的英勇将士啊,终将随边塞风沙一同老去。

切莫效仿都城纨绔子弟,空夸战马俊美却不知戍边艰辛。

---

艺术赏析

1. 意象建构

  • 听觉意象:"蝉鸣"声衬寂,强化塞外孤寂感
  • 视觉意象:"黄芦草"与"尘沙"苍凉底色
  • 对比意象:"侠儿"浮华与"幽并客"的悲壮形成强烈反差

2. 情感表达

通过三层递进:

① 景物描写渲染边塞苦寒(1-4句)

② 直陈戍边者命运悲剧(5-6句)

③ 讽喻劝诫升华主题(7-8句)

完成从状物到抒情的自然转换

3. 历史隐喻

"共尘沙老"指开元十五年(727年)唐蕃临洮之战,将士埋骨荒漠的史实。诗人以隐晦笔法批判战争消耗民力的本质。

---

延伸解读

1. 诗体比较

与本家《塞下曲》构成姊妹篇:

  • 《塞上曲》:侧重戍边生活静态描摹
  • 《塞下曲》:聚焦战争场景动态刻画

    二者共同体现王昌龄"穷兵黩武,悲悯士卒疾苦"的核心思想

2. 后世影响

明代李攀龙《塞上曲送元美》中"头一片西山月"即化用王诗萧关意象。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一更,雪一更"承袭其边塞苦寒书写传统。

3. 当代价值

诗作警示后人:

- 和平的珍贵性("莫学游侠儿")

- 军人奉献的永恒价值("幽并客"精神)

- 历史记忆的传承意义("尘沙老"的象征)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