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时周之命,於绎思。
```
1.勤止:勤勉治国。"止"为语助词
2.我应受之:指武王继承文王基业
3.敷时绎思:布施政教,延续文王之道
4.徂维求定:前往征伐以求安定
5.时周之命:此乃周朝的天命
文王已勤勉开创基业,我当继承这份功绩。
延续先王治国之道,出征只为天下安定。
这是周朝的天命所归,永续先王德政精神。
全诗六句三章,采用""的直陈手法。前两句承继叙事,中两句行动宣言,末两句天命归结,形成"-实践-升华"段式结构。
1.双声叠韵运用:"敷时"上古音/p?a d??/)、"思"(/lek s?/)形成音韵回环
2.时空转换:从文王(过去)到武王(现在)再到周命(未来)的时空跨越
3.政治隐喻:"定"暗指牧野之战前的誓师场景
据《毛诗序》记载,当为武王克商后(约前1046年)祭祀文王时的乐歌。1976年陕西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出现相似句式,佐证其创作年代。
1.权力合法性建构:通过强调文王勤政,强化周代商的正当性
2.天命观表达:"时周之命"《尚书·周书》"皇天上帝改厥元子"
3.军事动员功能:学者马瑞辰认为此诗兼具宗庙乐歌与战前誓词双重性质
1.作者归属:
2."绎思":
1.后世引用:
2.现代价值:
1. 对比研究:《周颂·清庙》的宗庙叙事模式
2. 出土文献:西周墙盘铭文与《赉》的互文关系
3. 语言学分析:诗中""思"等虚词的语法化进程
(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