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
1.东门之枌:东门指陈国都城东门,枌(fén)即白榆树
2.宛丘之栩:宛丘为陈国祭祀高地,栩(xǔ)即柞树
3.穀旦于差:穀(gǔ)旦指吉日良辰,差(chāi)即选择
4.越以鬷迈:越为语助词,鬷(zōng)指众人,迈意为前往
5.视尔如荍:荍(qiáo)即锦葵花,比喻女子容颜
东门之外生白榆,宛丘之上长柞木。
子仲家的姑娘啊,树下翩翩起歌舞。
选定吉日好时光,同往南方平原上。
放下手中纺的麻,闹市之中舞欢畅。
良辰吉日同前往,众人结队声势壮。
看你美如锦葵花,赠我花椒情意长。
本诗生动记载了陈国特有的巫风祭祀场景。通过"婆娑其下"也婆娑"的重复描写,展现全民参与的歌舞盛会,印证《汉书·地理志》"尊贵,好祭祀用巫"的记载。
末章"视尔如荍,贻我握椒""",以花椒象征多子,既体现先秦婚恋习俗,又暗含生殖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
1. 空间转换:从"门之枌"到"南方之原"形成祭祀活动的动态轨迹
2. 视听结合:树木的静态意象与舞蹈的动态描写相映成趣
3. 方言运用:"鬷"荍"等字保留陈国地方语言特征
据《水经注·渠水》记载,诗中"丘"即今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1980年考古发现该地存在商周时期大型祭祀坑,与诗中描述相符。
1. 时间定位:学者王靖献通过青铜器铭文比对,推定本诗创作于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
2. 巫舞传统:郑玄《毛诗笺》指出"娑"《周礼》所载"旄舞"宗庙祭祀乐舞
1.作者之争:
2.主旨分歧:
1. 对《楚辞·九歌》祭祀描写产生直接影响
2. "椒"在后世诗词中演变为定情信物象征
3.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其"艳情而终之以正,此诗人立言之妙"### 八、延伸阅读
1. 《陈风》十篇比较研究
2. 先秦巫舞与《诗经》关系考
3. 植物意象在国风中的象征系统
(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