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19     共 2532 浏览

一、诗歌概览

标题:《孤雁》作为诗眼,"孤"字统领全诗意蕴,既指离群之雁的物理孤独,更隐喻诗人漂泊无依的精神困境。作者崔涂(约854-?),字礼山,唐末江南诗人,光启四年进士及第却终身未仕,其诗多写羁旅愁思,本诗约作于湘鄂羁旅期间。

原文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释

  • "矰缴"短箭与系箭丝绳,代指狩猎危机
  • "渚云"水洲上低垂的阴云
  • "归塞"春季雁群北飞塞外的迁徙习性

译文

成行的大雁已尽数飞往塞北,你这孤雁该去向何方?

暮雨中呼唤失散的同伴未得回应,想栖寒塘又犹豫彷徨。

穿越洲渚上低垂的暗云,唯有边关冷月默默相伴。

纵然未必遭遇弓箭威胁,孤独飞行仍充满惊惶。

---

二、逐联赏析

1. 首联:离群之悲

"几行归塞尽"以群雁北归的热闹反衬"念尔独何之"的茫然,"尽"""空间与心理的双重落差。雁群有序迁徙的生物本能,对照孤雁失序的生命状态,暗合诗人科场屡挫、仕途无着的经历。

2. 颔联:挣扎之态

"雨相呼失"听觉意象,"失"既写实雁群离散,又虚指人生理想幻灭;"塘欲下迟""下"与"迟"的矛盾动作,展现生存焦虑与抉择困境,堪称唐人心理描写的白描典范。

3. 颈联:环境烘托

"渚云低暗度"以压抑的云层象征前途晦暗,"关月冷相随"则赋予月亮冷漠的旁观者视角。低云与冷月构成垂直空间的双重压迫,体现晚唐文人"天地孤影"典型心境。

4. 尾联:心理深化

"逢矰缴"宽慰,"自可疑"却骤然收紧,揭示孤雁(诗人)对未知风险的持续性恐惧。这种"无物之阵"警惕,折射唐末乱世文人普遍的精神危机。

---

三、艺术特色

1. 托物言志的层递性

全诗以雁之行踪为明线:"离群→呼寻→徘徊→疑惧";以诗人心绪为暗线:"→焦虑→迷茫→忧患"物我交融形成四重情感递进。

2. 意象系统的构建

选取"雨"寒塘"云"关月"冷色调意象,通过"暗度"相随"化处理,使自然环境成为心理的外化呈现。

3. 诗史价值

作为晚唐咏物诗代表作,其"以瘦硬写哀婉"笔法,上承杜甫《孤雁》的沉郁,下启宋人"理入诗"思辨,在唐诗向宋诗转型中具有范式意义。

---

四、扩展解读

1. 时代镜像

对比许浑同题诗作:"霄汉力犹怯,稻粱心已违"崔诗更重精神困境的刻画,二者共同构成晚唐士人"进取不得、退守不甘"的集体写照。

2. 哲学意蕴

"孤飞自可疑"终极叩问,触及存在主义式的孤独命题:当个体脱离群体范式后,如何确认自我存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3. 当代启示

诗中"环境压迫→心理异化"叙事逻辑,与现代社会竞争中的个体焦虑形成跨时空对话,其生命共情超越具体历史语境。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子夜吴歌》-- 李白 | ·下一条:《客至》-- 杜甫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