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名:折桂令(双调)
作者:乔吉(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元代后期重要散曲作家
原文:
>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
> 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
> 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
> 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
---
注释:
1. 荆溪:古水名,今江苏宜兴南部,以产紫砂闻名
2. 样瓦:戏弄瓦片("样"通"漾"玩弄之意)
3. 乌鼠当衙:乌鸦老鼠占据官署,暗喻吏治腐败
白话译文:
试问荆溪岸边的住户:为何这里的人家,都不种植梅花?
只见老树支撑着破门,荒芜的蒲草缠绕河岸,苦涩的竹子围成篱笆。
寺庙无僧只剩狐狸嬉戏瓦片,衙门闲置任凭乌鸦老鼠横行。
望着苍白的流水与昏黄沙岸,倚遍栏杆独自徘徊,数尽空中哀鸣的寒鸦。
---
全曲呈现递进式情感发展:
疑惑(起问)→ 震惊(所见)→ 悲愤(隐喻)→ 绝望(结句)
---
1.创作年代推定:
根据乔吉晚年活动轨迹(1330-1345年间主要滞留江南),结合曲中描写的吏治腐败程度,应作于元顺帝至元年间(1335-1340),此时元廷已出现严重统治危机。
2.荆溪地理考:
元代荆溪属江浙行省常州路,作为漕运要道却日渐荒废,与曲中"白水黄沙"的描写相符。现存《至正常州志》记载当时该地"户减半,官廨倾颓"。
---
1.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对比:
同写荒凉景象,但乔作更突出社会批判性,"乌鼠当衙"的讽刺力度远超"西风瘦马"愁绪。
2. 在乔吉作品体系中的定位:
此曲是其"江南批判组曲"(另含《卖花声·悟世》《山坡羊·冬日写怀》),共同构成对元代晚期社会的全景式揭露。
---
1. "种梅花"象征意义:
2. 末句的接受美学差异:
明代朱权评为"字血泪"清代李调元却认为"直露"这种评价差异反映不同时代的批评标准。
---
1. 后世化用情况:
明代散曲家王磐《朝天子·咏喇叭》中"船乱如麻"明显继承其批判传统
2. 现代研究价值:
为研究元代基层治理失效提供了文学佐证,2020年北京大学元史研究中心曾以此曲论证江南赋税制度的崩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