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析:"望岳"直指诗歌的核心动作与对象。"望"既是视觉行为,更暗含精神仰望;"岳"特指东岳泰山,五岳之首的崇高地位使其成为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腾。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歌代表人物。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时年24岁的杜甫正值壮游齐赵时期,诗中豪迈气概与其后期沉郁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逐句注释:
1.岱宗夫如何:"岱宗"泰山尊称,"夫"为语助词,开篇以设问引发读者联想。
2.齐鲁青未了:以地理跨度(春秋齐鲁两国)写泰山绵延之态,"青未了"三字构成色彩与空间的动态画卷。
3.阴阳割昏晓:"割"字炼字精妙,既写山势之高阻隔日光,又暗含天地分界的哲学意味。
4.决眦入归鸟:"眦"眼角欲裂)的夸张描写,凸显诗人凝神专注的观察状态。
---
现代译文:
巍峨的泰山何等壮观?苍翠山色蔓延至齐鲁边境。
大自然将神奇秀美汇聚于此,山南山北分割出晨昏异景。
层云升腾涤荡胸中沟壑,极目远眺归鸟飞入山林。
终要登上那最高峰巅,俯瞰脚下群山的渺小身影。
结构艺术:
---
1. 意象系统的构建
通过"未了"秀"层云"归鸟"意象群,形成由宏观到微观的视觉链条,最终指向"绝顶"图腾。
2. 虚实相生的手法
实写泰山景观,虚写人生抱负。"一览众山小"既是地理视角的转换,更是诗人早年壮志的隐喻表达。
3. 盛唐气象的折射
诗中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与开元盛世的时代氛围相呼应,展现出青年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
---
1. 泰山文化的诗性表达
杜甫将封禅之地的政治象征转化为个人精神攀登的载体,为泰山文化注入新的内涵。
2. 励志哲理的现代启示
"当凌绝顶"跨越时空的励志格言,激励当代人在困境中保持攀登姿态。
3. 诗歌教学的典范意义
该作品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其"承转合"的结构与"交融"的写法,成为古典诗歌教学的经典案例。
---
1. 与李白《游泰山》对比:杜甫重理性思索,李白重奇幻想象
2. 与王安石《登飞来峰》关联:均体现"登高望远"哲学思考
3. 对徐霞客游记的影响:实地考察与文学抒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