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1     共 2525 浏览

诗文基本信息

标题: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圣"其诗作因反映社会动荡与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创作背景:乾元二年(759年)秋作于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值安史之乱中期,杜甫与四弟杜占、五弟杜丰失散,战乱导致音讯断绝。

---

原文与注释

```text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关键词注释

1.戍鼓:边防驻军的更鼓声,象征战事紧张

2.断人行:宵禁戒严,道路隔绝

3.边秋一雁:孤雁意象暗喻兄弟离散

4.露从今夜白:白露节气,暗示时序更替与寒意渐浓

---

白话译文

戍楼鼓声阻断了行人往来,边塞秋夜传来孤雁哀鸣。

白露从今夜开始凝霜,明月总是故乡最为明亮。

兄弟四散分离无处可寻,家已不存难问生死消息。

书信寄出总是难以送达,何况战火至今仍未停息。

---

艺术特色赏析

# 1.意象组合的张力

  • 听觉意象:"鼓"与"雁声"战乱与孤寂的双重压迫
  • 视觉对比:"露"与"明月"通过色彩反差强化凄清氛围
  • 时空交织:"今夜"与""现实困境与回忆并置

# 2.情感递进结构

诗句情感层次表现手法
戍鼓断人行战乱压抑感环境烘托
月是故乡明乡愁集中爆发移情于景
无家问死生绝望深渊直抒胸臆
况乃未休兵忧国忧民升华主题外延

# 3.语言凝练性

  • "断"字三重含义:道路阻断、亲情割裂、希望断绝
  • "分散""休兵"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的因果链

---

文化扩展

# 1.月亮意象的文学传统

  • 与李白"举头望明月",杜甫更强调"故乡明"情感投射
  • 宋代苏轼"千里共婵娟"侧重豁达,而杜甫此作展现乱世中的执着

# 2.兄弟题材的独特性

  • 区别于王维"插茱萸少一人"的温馨缺憾,杜甫直面生死未卜的残酷
  • 清代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继承其孤雁意象但缺乏社会关怀

# 3.现实主义价值

  • 诗中"休兵"指安史之乱造成的人口锐减(据《旧唐书》记载,乱后全国人口减少三分之二)
  • "无家问死生"反映唐代府兵制崩溃后的家庭悲剧

---

后世评价辑录

  • 南宋刘辰翁:"浅浅语使人愁"(评其白描功力)
  • 明代钟惺:"含情往复不可言"(赞情感层次)
  • 现代学者袁行霈:"个人悲欢与时代苦难的完美焊接"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月夜》-- 杜甫 | ·下一条:《望岳》-- 杜甫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