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3     共 2524 浏览

一、诗文标题与作者背景

标题释义

"里馆"王维辋川别业二十景之一,以竹林环绕得名。"竹"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坚韧,""暗示文人雅居的物理空间与精神栖所的双重属性。

作者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诗人,因晚年笃信佛教被称为"佛"其创作可分为早年的边塞豪情与中晚年的隐逸禅思两个阶段。《竹里馆》作于安史之乱后,王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反映其"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心境。

---

二、原文与注释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源自《楚辞》"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 长啸:魏晋名士特有的抒情方式,撮口发出清越之声
  • 相照:拟人化手法,明月主动与诗人形成精神对话

---

三、译文与表层意境

白话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竹林中,时而抚琴时而仰天长啸。

密林深处无人知晓我的存在,唯有明月将清辉洒落肩头。

画面解析

诗中六个意象词构成三重空间:

1.幽篁-深林:垂直的竹林与水平的密林形成封闭性空间

2.琴-啸:人为声响打破寂静却强化了空灵之感

3.人-月:孤独主体与永恒客体的精神共鸣

---

四、艺术手法赏析

1. 以少总多的留白艺术

全诗仅20字,却包含:

  • 视觉(竹林/明月)与听觉(琴/啸)的通感交织
  • "独坐"静态与"啸"的动态对比
  • "人不知"孤独与"相照"慰藉辩证

2. 禅意表达的三重境界

  • 物境:竹影月色的物理空间
  • 情境:弹琴长啸的情感宣泄
  • 理境:明月照彻的物我两忘

---

五、文化内涵扩展

1. 魏晋风度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长啸"袭阮籍、嵇康的名士做派,而"明月相照"则体现盛唐文人特有的天地情怀。

2. 隐逸文化的典型范式

对比其他隐逸诗作:

作品核心意象精神指向
陶渊明《饮酒》菊花避世守拙
柳宗元《江雪》寒江独钓孤傲抗争
王维《竹里馆》明月竹林天人合一

3. 禅宗思想的诗化呈现

"明月"象征佛性真如,"人不知"合"不立文字"的禅宗理念,整体体现"空即有"的中观哲学。

---

六、后世评价与当代启示

历代评点

  • 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 施补华:"幽绝俗"(《岘佣说诗》)
  • 现代学者认为此诗是"家园的诗意建构"

现代价值

在信息过载的当代,《竹里馆》提供了一种精神减压范式:

- 通过独处实现自我疗愈

- 在自然中重建心灵秩序

- 用艺术表达超越现实困境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