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构成诗眼:"春"指代至德二载(757年)三月长安的暮春时节;""视觉动作,更暗含诗人对国运民生的凝望与期盼。这种"以乐景写哀情"命题方式,奠定全诗沉郁基调。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此诗创作时正值其44岁壮年,却因安史之乱经历人生重大转折,从"会当凌绝顶"豪迈转为"搔更短"沉痛。
---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国破:指长安被安禄山叛军攻陷,隐含"盛大唐""现实"的强烈对比
2.草木深:草木疯长掩埋街道,暗示人烟稀少、城池荒废的战后景象
3.烽火:古代边防报警信号,此处特指持续不断的战事
4.不胜簪:头发稀疏到无法固定发簪,细节描写凸显身心俱疲
---
山河依旧矗立,都城却已残破不堪。
春日来临,荒草丛生淹没街巷。
感伤时局,连鲜花也似在落泪;
痛恨离别,鸟鸣声更令人心惊。
战火已延续整整三个月,
一封家信珍贵胜过万两黄金。
愁绪让我不停抓挠白发,
稀疏得几乎插不住发簪。
---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757年)春,时值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八个月。长安遭叛军洗劫,"宫室焚烧,十不存一"《旧唐书》),杜甫被困敌营,目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乱世惨状。
---
1.对比阅读:可与《望岳》对照,体会杜甫青年与中年诗风变化
2.写作训练:模仿"时花溅泪",练习情景交融手法
3.思政结合:讨论"和平的珍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