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0     共 2524 浏览

一、诗文标题与作者

# 标题解析

"春望"构成诗眼:"春"指代至德二载(757年)三月长安的暮春时节;""视觉动作,更暗含诗人对国运民生的凝望与期盼。这种"以乐景写哀情"命题方式,奠定全诗沉郁基调。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此诗创作时正值其44岁壮年,却因安史之乱经历人生重大转折,从"会当凌绝顶"豪迈转为"搔更短"沉痛。

---

二、原文与注释

# 原诗文本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 关键词注释

1.国破:指长安被安禄山叛军攻陷,隐含"盛大唐""现实"的强烈对比

2.草木深:草木疯长掩埋街道,暗示人烟稀少、城池荒废的战后景象

3.烽火:古代边防报警信号,此处特指持续不断的战事

4.不胜簪:头发稀疏到无法固定发簪,细节描写凸显身心俱疲

---

三、白话译文

山河依旧矗立,都城却已残破不堪。

春日来临,荒草丛生淹没街巷。

感伤时局,连鲜花也似在落泪;

痛恨离别,鸟鸣声更令人心惊。

战火已延续整整三个月,

一封家信珍贵胜过万两黄金。

愁绪让我不停抓挠白发,

稀疏得几乎插不住发簪。

  • --

    四、诗歌赏析

    # 1. 结构艺术

  • 首联(国破...草深):宏观场景描写,用"在""破"的永恒与无常对比,奠定全诗苍凉基调
  • 颔联(感时...惊心):移情于物,将主观情感投射到花鸟,形成"景语皆情语"效果
  • 颈联(烽火...万金):由景入事,通过"""金"的时间与价值对比,强化战乱之痛
  • 尾联(白头...胜簪):特写镜头,以形貌变化折射内心煎熬,完成从宏大叙事到个人命运的收束

# 2. 艺术特色

  • 反差修辞:春景与战乱、永恒山河与破碎都城、花鸟之美与诗人悲情,多重反差增强感染力
  • 细节典型:"搔更短"的动作描写,胜过千言万语的心理刻画
  • 格律精严:五律平仄工整,颔颈联对仗精巧,体现杜甫"不惊人死不休"创作追求

---

五、扩展说明

# 1. 历史背景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757年)春,时值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八个月。长安遭叛军洗劫,"宫室焚烧,十不存一"《旧唐书》),杜甫被困敌营,目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乱世惨状。

# 2. 诗史价值

  • 个人层面:记录诗人从"君尧舜"的理想主义者到"忧国忧民"悲悯者的转变
  • 社会层面:以知识分子视角再现盛唐崩塌的历史瞬间,具"史"特征
  • 文学层面:开创"以小家见大家"的抒情范式,影响后世如陆游《示儿》等作品

# 3. 后世评价

  • 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吞宇宙,律中鬼神"
  • 现代学者傅庚生指出:"字中包含时代缩影与人性光辉"

---

六、教学参考(适用于语文课堂)

1.对比阅读:可与《望岳》对照,体会杜甫青年与中年诗风变化

2.写作训练:模仿"时花溅泪",练习情景交融手法

3.思政结合:讨论"和平的珍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