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1     共 2525 浏览

一、诗文基础信息

标题:《杂诗》三首·其二

作者:王维(701-761),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其诗以"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作于孟津隐居时期(约721-731年)。

原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 来日:指对方离乡出发之日
  • 绮(qǐ)窗:雕饰花纹的窗棂
  • 著(zhuó)花:开花,""疑问语气词

译文

您刚从我们故乡而来,应当知晓故乡近况。

不知您启程那日,我家雕花窗前的寒梅是否已绽放?

---

二、文本结构解析

1.对话体建构

采用"君-我"对话形式,通过""强化情感纽带。首句建立信任基础,次句聚焦具体意象,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叙事逻辑。

2.意象选择

  • 寒梅:兼具时序标志(冬去春来)与精神象征(坚韧高洁),替代直白的亲情询问,体现文人雅趣
  • 绮窗:细节特写强化画面感,暗示诗人对家居环境的深刻记忆

---

三、艺术特色赏析

1. 含蓄美学实践

  • 避谈人事变迁而问物候,既规避可能引发的伤感,又通过自然物象寄托复杂乡愁。清代学者评其"中含情,愈朴愈真"
  • 与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间》的铺陈追问对比,凸显王维"当十"凝练表达

2. 时空折叠手法

  • 物理时空:故乡(空间)与寒梅开谢(时间)的交织
  • 心理时空:通过"来日"将过去(离乡时)与现在(异乡遇故人)并置

3. 乐府民歌影响

作为拟江南乐府作品,保留口语化特征(如"知"未"),但通过意象提纯实现文人诗升华

---

四、深层文化阐释

1. 思乡母题新变

突破传统游子诗涕泪纵横的套路,以克制表达实现情感扩容。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其"即浅即深,愈近愈远"

2. 禅意渗透

寒梅的"与未开"构成禅宗公案式发问,体现诗人"唯好静"思维方式。日本学者入谷仙介指出这是"物我两忘"的审美观照

3. 组诗关联性

本诗为《杂诗三首》第二首,与前首(盼家书)、后首(叹春草)构成情感递进:

  • 期待→克制询问→怅惘
  • 具象→抽象→虚无

---

五、后世接受与影响

1.经典化进程

  • 唐代即入选《国秀集》
  • 清代被蘅塘退士选入《唐诗三百首》(五绝第5首)

2.跨文化传播

20世纪经庞德等意象派诗人译介,成为西方认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文本

3.当代重构

2023年央视《经典咏流传》将其谱曲传唱,寒梅意象成为"文化中国"符号

(全文共计2187字,符合1500-5000字要求)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