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玉楼春
作者:辛弃疾(1140-1207)
原文: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
1."何人半夜推山去":拟人化手法,将山体消失比作被人推走,暗指云雾遮蔽。
2."浮云猜是汝":采用第二人称"汝"云朵人格化特征。
3."时相对两三峰":指作者日常可见的山峰景观。
4."西风瞥起云横度":动态描写,西风骤起驱散云雾。
5."天一柱":典出《神异经》"昆仑有铜柱,其高入天"喻指重现的山峰。
6."老僧拍手笑":引入第三方视角,增强画面戏剧性。
---
是谁在深夜移走了青山?想必是四周游动的浮云所为。
往日朝夕相伴的峰峦,此刻沿溪寻觅竟踪迹全无。
忽而西风卷地云霭散,东南方陡然矗立擎天玉柱。
山寺老僧抚掌大笑赞叹:且看这青山终究巍然长驻!
---
1.戏剧性结构:
上阕设疑(山体消失)-下阕解谜(云散山现),构成完整叙事闭环。
2.双重修辞体系:
1.表层趣味:
通过"推山"猜汝"老僧笑"活泼意象,展现诙谐童趣。
2.深层寄托:
暗含作者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云遮山→山重现的辩证关系)。
---
1.创作时期:
约作于1182-1192年间,辛弃疾退隐江西上饶带湖时期。
2.地理特征:
词中描写的"东南天一柱"实指当地灵山,属喀斯特地貌,易产生云海奇观。
3.思想背景:
反映作者"居不闲志"创作状态,表面游戏笔墨,实含《庄子·齐物论》"生方死"的宇宙观。
---
1.禅学意象:
"山"佛教中象征无常与真如,老僧形象强化"色即是空"的宗教隐喻。
2.政治寓言说:
有学者认为"云蔽山"射南宋朝廷奸佞当道,"依旧"寄托抗金信念不灭。
3.词体创新:
突破《玉楼春》传统闺怨题材,开创"戏笔写哲理"范式。
---
1.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轩《玉楼春》游戏三昧,愈荒唐愈见真性情。"2. 近代·梁启超《饮冰室评词》:
"词字字写景,句句含理,乃宋词中哲理词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