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名:中吕·普天乐
作者:张鸣善(元代散曲家)
原文:
>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
> 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
>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 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
1.洛阳花:特指牡丹,借喻富贵繁华。宋代理学家邵雍《洛阳春吟》曾言"洛阳人惯见奇葩"
2.梁园月:汉代梁孝王所建园林的月色,象征文人雅集。典出《史记·梁孝王世家》
3.皓月须赊:"赊"妙用,既指赊欠酒资的市井生活,又暗含月色难买的哲思
4.三春:农历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的合称
洛阳的牡丹,梁园的明月,
观赏名花需要金钱购置,品味皎月须得赊来美酒。
曾倚栏赏看鲜花绚烂绽放,也举杯追问月圆之夜。
月亮有圆缺花儿有开谢,方知人生最苦是别离。
花儿凋谢后明年春天还会再开,
月儿残缺后中秋时节仍会重圆,
唯独离人远去,何时才能归来?
---
1.三重对比架构:
2.数字修辞:
"三春"中秋"的具体时间节点,强化生命体验的具象化表达,较之同时期散曲更具叙事性。
1.元代文人心态折射:
通过市井化的"花"赊酒"描写,反映元代知识分子从庙堂转向民间的生存状态,与关汉卿《四块玉·闲适》形成互文。
2.循环哲学观:
末三句采用"-月-人"递进式排比,暗合《周易》"其道,七日来复"的循环论,但最终落脚于人生不可逆的悲剧性。
---
1.元代散曲发展:
约作于至正年间(1341-1368),此时散曲已从民间俚曲发展为文人抒情载体,张鸣善作为后期代表人物,作品兼具雅俗特质。
2.社会现实映射:
"去了何日来也"诘问,暗指元代频繁的征役制度。据《元史·兵志》载,至正时期平均每户需服劳役47天/年。
现存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年间《盛世新声》刻本,清代李玉《北词广正谱》收录时改"熳""漫"学者任讷《散曲丛刊》恢复原貌。
---
1.与唐诗对话:
"有盈亏"用李白《把酒问月》"如飞镜临丹阙"将盛唐的宇宙意识转化为市井哀愁。
2.后世影响: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伤春情绪,与此曲有明显承继关系。
---
1.作者归属讨论:
有学者据《录鬼簿续编》认为此曲或为张鸣善侄张可久所作,但主流观点仍从《全元散曲》考订。
2."赊"字新解:
近年台湾学者提出"赊"实为元代勾栏术语,指以才艺抵酒资,此说尚待更多文献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