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召旻(《诗经·大雅》末篇)
作者:西周无名氏(传统归为召穆公或周大夫所作)
原文:
```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
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我相此邦,无不溃止。
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职兄斯引。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溥斯害矣,职兄斯弘,不烖我躬。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
---
关键词注释:
1.旻天疾威:苍天暴虐(旻天泛指上天,"疾威"周人常用天罚意象)
2.蟊贼内讧:害虫喻奸臣(《毛传》释"蟊"为食根之虫,"贼"为食节之虫)
3.昏椓靡共:宦官失职(郑玄注:"昏椓,奄人也"
4.皋皋訿訿:相互诋毁貌(《说文》:"訿,不思称意也")
5.栖苴:枯草悬挂(喻国家衰败如枯木)
白话译文:
第一节:苍天暴虐降灾荒,饥馑蔓延民逃亡。疆土荒芜成废墟,奸臣内斗乱朝纲,实欲颠覆我家邦。
第二节:小人诋毁不知耻,忠臣惶恐职位失。如逢大旱草木枯,国运衰败似悬苴。
第三节:昔日富足今贫瘠,粗粮细粮价倒置。池泉枯竭源先绝,灾祸蔓延伤我身。
第四节:先王开疆日百里,今失国土日百里。哀哉!当世无人继召公遗德。
---
修辞特色:
情感脉络:
1.天怒层(1-2章):上天降灾→人祸加剧的因果链
2.人祸层(3-5章):奸臣当道→忠臣贬黜的朝政现实
3.历史层(6-7章):通过召公典故完成今昔对照
---
创作年代:
- 主流观点为周幽王时期(前781-前771),与《小雅·十月之交》《小雅·雨无正》并称"王三刺"- 钱穆《国史大纲》指其为"镐京陷落前的亡国之音"
政治隐喻:
1."蟊贼内讧":影射虢石父等奸臣集团(见《史记·周本纪》)
2."日蹙国百里":实指犬戎入侵导致的领土丧失
---
1.作者之争:
2."苴"解:
近年出土楚简显示或为"栖樝"枯山楂树),强化死亡意象
3.召公指代:
可能暗含对召伯虎(宣王中兴功臣)的呼唤,体现周人"法祖"思想
(AI生成)